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如何写?( 十 )


翻译:
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 “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
在上有青天 。在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做不对!
” 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
东门行赏析
赏析:
《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 。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 。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
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 。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 。“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 。所顾念的自然是妻子儿女 。可以想象:主人公在东门外踟蹰、扼腕,过了好一会,终于又脚步沉重地走回家来 。然而,家中的景况,对于他来说,不啻当头棒喝,打消他的任何幻想 。所以接下的两句说,“来入门,怅欲悲” 。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除了那一条路,别无他路可寻 。心中悲酸,都系于一个“怅”字,这并非平常的怅然之叹,而是一种绝望之感 。摆在他面前的,是残酷的现实:“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无衣无食,这比出去干那桩事更可怕 。要么冻馁待毙,要么拚作一腔热血,同命运作最后的决斗 。如取后者,尚存万一生的希望,顶多牺牲个人,却可能救活可怜的一家老小,若取前者,全家人只有死路一条 。这是明摆着的事 。这一段,通过主人公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叙,把主人公推向矛盾的顶点 。诗中入情入理地写出此君之所以走上这样一条可怕的道路,乃是为贫穷所逼 。诗的主题建立在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之上,就不致使人产生伦理上的厌恶之感 。这便是此诗的不可动摇的美学价值 。
这六句在炼意上颇有独到之处 。一个本来安分的人怎样走上那条危险之路,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而诗人则紧紧抓住主人公几度徘徊,归而复出这一心理和行为的激烈矛盾,就写出其中的必然性 。又如“盎中”以下两句 。盎中无米,架上无衣,都是主人公眼见的事,可是,诗人却将“视”字属下句 。这样,在表现效果上就大不同 。盎中无米,架上无衣,是悲感之所由发,也就是主人公之所以不得不去冒险的根本原因 。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如说“视盎中无斗米储”,就将本句与上句隔断,从而使语势陡然转折,上句的“悲”字就失却那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像诗中这样将“视”下属且加“还”字,就更加重了上句的意义:吃没吃,穿没穿,还有什么活路呢?因而具有征服读者的不可辩驳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