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如何写?( 九 )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dui,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 。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 。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 。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
【其六】
第六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
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 。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 。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dui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
【其七】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地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地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
诗地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地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地完善和布防地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地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地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地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地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地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

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如何写?


东门行原文:
出东门,不顾归 。
来入门,怅欲悲 。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