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19)


(21)一:第一次;
(22)再:第二次;
(23)三而竭——三:第三次;竭:尽
(24)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旺盛;
(25)伏:有埋伏;
(26)靡:倒下 。
3.重点句式:
(1)判断句:
①忠之属也 。
②夫战,勇气也 。
③夫大国,难测也 。
(2)宾语前置句:何以战 。
(3)省略句:乃入见 。
(4)状语后置句:战于长勺 。
4.古今异义词:
古义:参与,隔开;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间牺牲
今义:不连接;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古义:案件古义: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狱可以
今义:监狱今义: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6.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重点句子停顿 。
如: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六、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
1.问题:本文有几条线索?
活动设计:学生讨论
明确: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
活动设计:学生讨论
明确:文章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三段,每一段可为一个部分 。
3.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讨伐、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