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六 )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 。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 。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 。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 。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 。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 。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 。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 。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 。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 。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 。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 。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 。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 。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 。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 。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 。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 。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 。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 。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 。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