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的读后感怎么写?( 六 )


不禁有些感慨,会是怎样的机缘,让我在这段时间里,碰巧连续看了两本与少男少女有关的小说呢……而且是如此动人的小说 。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中年危机其实是青春期危机的重现 。我恰好已人到中年 。危机说有些夸张,但正面对着中年人的各种人生挑战却是有的 。碰巧看到的这些青春小说或许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相遇 。
【《无声告白》的读后感怎么写?】让我们回到书中来 。
15岁混血少女莉迪亚是移民美国的华人高知父亲和能干美国母亲的女儿 。父亲渴望女儿成为一个能融入当地社会的受欢迎的人,从而弥补自己在异国他乡一直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痛苦;母亲渴望女儿成为一个禀赋优异才华出众的人,从而弥补自己年轻时一直未能达成的事业有成的梦想 。
而女儿自己,由于在5岁时遭遇了母亲突然消失(离家出走,数月后回家)的心灵创伤,从此一直挣扎于担心再次失去父母的恐惧不安中,在现实中无限满足父母的愿望,讨好父母,可悲地成为了父母个人梦想的寄托物 。
话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对孩子倾注了自己未曾实现的期待和梦想,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这也是为何有此一说“失去父母如同失去过去,失去孩子则如同失去未来” 。这恐怕是流淌在人类血液里不朽的遗传元素吧 。
然而,莉迪亚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到了几乎登峰造极的地步—连圣诞节送的礼物,都只与他们自己的梦想有关———不是指导人际交往的书籍,就是女性成功励志方面的书籍……这一切就像一块块砖头,沉甸甸地压在了莉迪亚的心头 。即使后来父亲终于送了一条她内心一直向往的漂亮项链,也令人无奈地带着“有条件”的味道,成为了一条勒住莉迪亚脖子的绳索 。
当莉迪亚终于想要反抗,鼓起极大的勇气有意接近一个“坏小子”,想要开始一段恋情,追寻自我的生活时,发现要逃离原来的人生并不是那么顺遂的—她被表面是坏小子实则同性恋的男孩拒绝了 。而她唯一的资源(她没有任何朋友),唯一信任亲近的人—哥哥,在这时离开了家去远方读大学,并且,正沉浸在梦想实现的兴奋中的哥哥对妹妹已无暇顾及了……
一根接着一根,所有能让人生存下去的支柱都轰然倒塌 。
虽然这样说似乎让人有点沮丧,可是,生存在病态家庭的孩子,真的很无助无力,很多孩子不得不成为了父母梦想的牺牲品 。这无论是在教科书里,还是我自己的临床案例中,都碰到太多太多 。
当然,也有成功自救,最终活出自我精彩人生的例子 。可是,真的不多 。因为,太难 。
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父母们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不断了解自我,探索内心世界的一大原因 。否则,单靠孩子自己努力突破,不是不可能,难度不知道会大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