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邀请函怎么写?

祠堂与祠堂文化
祠堂 , 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 , 多建于墓所 , 故把祠堂称为“祠室” 。按《礼记》规定 , 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 。直到明朝 , 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 。后来 , 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 。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 , 便先置祠于宅中 , 随着族丁的繁衍 , 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 。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 , 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 , 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千秋功过 , 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 , 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 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 , 而且渊源流长 。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 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 , 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 , 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 。从某种意义上说 , 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 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
祠堂及祠堂文化
过去当我们游惠山 , 走到五里街 , 经过锡山旁的绣嶂街 。就到达惠山头山门“九峰叠翠”的拱圈山门 , 这一带 , 都是名门钜族的祠堂和先贤功臣的专祠 , 沿街开满了惠山泥人店 。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 , 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 , 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 。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 , 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 。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 , 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 。当然 , 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 , 神灵所聚之地 , 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
惠山古镇一座座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祠堂建筑 , 就是千百年来以无锡的世家望族为主的各宗族 , 长期在这里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所留下的历史遗迹 。按照古代的礼仪.凡祀帝王先师的祠称为宗庙.而祀公候、先贤的称为祠 , 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 。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 , 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
在河南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 , 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 , 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 , 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 。追远报本、祠祀为大 , 当时是有很严格的规制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桐的 , 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 , 祭于其寝” , 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内祭祀祖先 。这类古老的宗祠 , 在意山祠堂群中不多见 , 主要有楚春申君庙、吴泰伯庙及陆羽祠等 。他们的真正意义在于纪念性质.直到明代嘉靖年问 , 朝廷才允许民间联宗立丰司 , 具明显的宗法家族特征 , 普遍称作祠堂 , 专门用于同姓家族祭祖之用 , 于是在惠山这块风水宝地上 , 捌堂建筑开始象雨后春笋般的崛起 , 出现了牌坊高耸、柯堂林立的局面.至清代更盛 。无锡望族多以能在惠山取得一席之地立祠为殊荣 , 被看作是一种显贵的门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