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邀请函怎么写?( 六 )


农忙收获季节 , 大大小小的祠堂 , 都成了丰收的库房或临时堆栈 。还有在战乱或应急突然事件时 , 祠堂里也就成了本族应急指挥的中心 。
由此可见 , 裥堂是一个地域里家族的活动中心.通过捌堂祭祖和封建宗法等其他活动 , 用血缘关系作纽带 , 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 , 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 。
三、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 , 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 , 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它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 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 , 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确认的保障的一种辅助统治 。到了唐、宋之后 , 这些家族、宗族组织逐趋严密.它在~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各地的族众、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 这种上层建筑的基础 , 当然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本身 。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 ,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 , 宗祠谱蝶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 。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 , 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 , 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 , 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 , 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柯堂文化 , 它是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 , 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内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历代世家大族宗族文化建设所留的遗存 。它具体上是以血缘为基础的 , 以地域为标识的 。其中谱牒文化里的一些优秀的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文献中 , 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 , 在普及传统文化 , 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 , 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 , 整齐家风 , 以至协调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这类文化著作以族长或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 , 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 , 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 , 使他们同言而信、传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如治家、齐家、教家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学之道” , 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 , 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蘩矩之道”等 。《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 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 , 上事天 , 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 是礼之三本也 。”而“报本之礼 , 祠祀为大” , 祭祀在古人来说是国之大事 , 列为古代五礼之首 , 因此 , 无疑也是宗族的头等大事 , 它是组成桐堂文化的重要部分 , 有各种礼仪规制程式 。由此产生了国史、方志、家谱等所含的礼仪、祭祀等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传统文化 。此外还有昭忠祠中弘扬“崇德报功 , 风励忠节”纪念精忠报国之臣的爱国精神 , 先贤、中丞祠中宣扬“持躬正直”、“奉职公忠”的效国利民精神 , 以及忠义、孝悌、贞节等忠、孝、节、义思想 , 都包含在这个独特的文化范畴之内 。但祠堂文化主导地位还是以我国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文化为主体 , 吸纳佛家的“无为”和道家的“修养”等思想成分 。但这些文化的总根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基础上的 , 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它之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认同和维护 , 显然是可以为统治者服务的 , 因此 , 从文化角度来看.几千年后祠堂文化 , 其内容是丰富的 , 但同样也十分芜杂 , 并非篇篇药石 , 言言龟鉴 , 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和时代的要求进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对那些礼教和族规中要求妇女一生必须“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所谓“三从四德”使广大妇女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之中 , 以及数千年来以“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的惨褐烈毒 , 应该严肃、彻底的批判 。留下来的历史遗迹 , 如大量的贞节祠、节烈坊等 , 可以作为这一惨痛的历史的教材 。包括祠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 是我们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 。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 , 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 , 流芳百世 。在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大潮中 , 传统的祠堂建筑及其文化 , 已经是风毛麟角.显得岌岌可危 。了解这种文化 , 特别真正对这种文化有所研究 , 或是经历过这种文化生活的人们.更是在日益减少 。当这种占老的文化体系逐步被现代文明所遗忘的时候.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现象和行为 , 也许会再度重现.危害人类社会 。由此 , 我们更应该对祠堂文化的形式及其内涵 , 进一步去发掘研究 , 去洞察和思考 。通过这些文化历史遗产 。人们可以托物寄情、托物寄史 , 托物来寻根访祖、瞻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