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格式怎么样?( 二 )


(4)大家认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这样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有没有区别?
讨论明确:东晋士人的态度是较为消极颓废的,而范仲淹是较为积极的,因为范仲淹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入世与出世)
那么在那样的社会中,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凭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抱负?明确:不能,因为社会现实太黑暗太残酷了 。
补充背景:
东晋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欢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陶醉和满足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
【《兰亭集序》教案格式怎么样?】欲望无限,乐境易逝
生命短暂,宇宙永恒
世事变迁,命运难测
3、那么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第三自然段分析 。
(1)明确:积极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可见作者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 。况且王羲之本身的书法成就就是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 。
总结: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魏晋士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
(2)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
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 。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