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若是一味祭奠逝去的美好或许只会令人增添烦扰而失去未来 。并不是说将新事物一味拒之门外,而是在融会贯通中,不要忘记秉持自己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不要去丢弃那一脉神韵高逸,含蓄悠长的香之韵 。祭奠一脉幽香,祭奠古人的翩翩神韵 。难以忘怀中仍不忘向前,勿让忧伤成为永远 。
范文三:从祭奠中走出
大抵世间所有的美都充满着一种情感温度,通向一种独特的记忆 。也正由于这样一种宜于意会难以言传的美质,对于美无可挽回的消逝才更令人难以忍受 。
一些人选择用沉默与同类的消失僵持,用足够努力但实质上无力回天的补救使美的消失变得容易接受 。这都是自以为的祭奠方式 。
没有美好长存不移,这注定我们总要经历失去它们的过程 。而如何抉择,我却以为一味的补救与祭奠是大可不必的 。
余秋雨所言:“还生命以过程”即是如此 。面对无法挽回的废墟,容貌衰老的祖母,我们实在难以想象借由补救的办法给他们“新生” 。这种逝去固然令人痛楚万分,但何以见得拼凑出新的那部分就不是某种欺骗与粉饰呢?重建废墟 。重塑生命源于我们对美的依恋与难以割舍,但当我们亲手通过自以为的“祭奠”方式赋予了它们的所谓生机,这生机又何尝不是对美的又一次破坏与推翻 。
我们是应该跳出那口井重新审视我们对美之消逝的态度的,无法面对,没有勇气接受既定失去不足以构成我们无限度积淀美好,甚至耽于其中不惜以更大力气、更沉重的代价以求得美的再度降临 。一味沉溺已逝美好的结果只会是找不回归途,也望不见来路 。在做那些无用且徒劳的尝试前先自问这是否具备应有的意义 。最好的答案是,坦然接受它,在这之后把补救祭奠的气力给予它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唤起对更多美好的感知,而不陷于盲目无果 。
大概所有的美也都存在某种共通的美质 。形式与程度可以有所不同,可基点始终一致 。这也就是为什么,祭奠已逝之美往往并无更多价值 。《鲁拜集》中波斯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与中国古典哲学中对于生命短暂的感喟,何尝不是同一;中世纪的意大利,但丁对心上人Beatrice的倾诉,和苏轼对于亡妻长达半生的怀念,或许也并无不同 。美质的彰显,就在这奇妙的巧合中达到了近乎完美的一致 。而无论是哪一种珍贵的美好,也都在历史中呈现出了原本的底色 。不存在永恒的失去,因为共通的美质始终在某处存在,因而我们没有理由因为某些消逝的美而忽略更多相依共生的美 。
从祭奠中走出,所有消逝的,都将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或许更多也未可定 。
范文四:已逝犹未逝
推开窗,发现梨花漫天飘落,和着残泥,铺成一地雪白,白的刺眼 。余光所及,捕到沉默的屋前歪斜已断的桃枝,本该有勃勃的生机的它却显得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边隅 。果然都要离去了呢 。
- 体育教育毕业生自荐书怎么写?
- 大学毕业留言集--我的大学怎么写?
- 七年级教学计划怎么写?
- 小学生元旦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幼儿教师考核述职报告怎么写?
- 学校运动会广播稿:跑步写法怎么样?
- 教育工作计划怎么写?
- 大学生驾校社会实践报告写法怎么样?
- 元旦幼儿代表简单经典发言稿怎么写?
- 最新幼儿园预防交通安全应急预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