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县来历及邓姓发源于哪里

“夏之姒姓邓国灭亡之后 , 商代于当地另建曼姓邓国”(孙淼《夏商史稿》) , 殷商曼姓邓国是在夏代姒姓邓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已为史界所公认 。前文已考证,姒姓邓国就是以今天邓州为中心覆盖周边地区的区域,殷商曼姓邓国也应与姒姓邓国的范围相当 。
“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 , 吾南土也”(《春秋·昭公九年》)表明,巴、濮、楚、邓互为邻国,且处于周王室中心之南的相对方位处 。《国语·郑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的记载也表达了与前文相近的内容 。
“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广韵》)此条中的河指汉水,表明邓国在汉水以北 。
《春秋左传·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的记载说明,邓处于申与楚之间,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一带,楚国在春秋楚文王时处于今汉水以南 , 中心在郢(今湖北江陵一带),邓国处于南阳与汉水之间 。
《春秋左传·桓公九年》记载“邓巴楚之战”中有“邓南鄙鄾人”的记载 。《说文解字》:“鄾,邓国地也,春秋传曰邓南郫鄾人攻之”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云:“鄾,为邓所分,亦曼姓 。”南鄙即指南部边沿处 。陈家驹《古鄾城考》指出:古鄾城遗址在今樊城正北十二里,汉水以北排子河右岸 , 北距当时邓国中心今邓州市一百三十里 。《说文解字》:“邓,曼姓之国 , 今属南阳 。”
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邓州为春秋邓侯国 。《明嘉靖南阳府志》亦记载:邓州为春秋邓侯国所在地 。清乾隆《邓州志》:“殷王高宗封成汤裔孙于邓 。”清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春秋灭国之最多者,莫若楚矣 。……而唐、邓,尤逼处方城之外 , 为楚门户 。”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称:邓侯国在今河南南阳府之邓州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编著)记载:“邓,周国名,即今河南邓县” 。(注:民国二年<1913年>至1988年,邓州称邓县,下同)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 , 邓州是也” 。
【邓县来历及邓姓发源于哪里】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邓公簋”条,以及童书业的《古巴国辨》、吕思勉的《先秦史》 , 都指明春秋邓国在今河南省邓县,即今邓州市 。
《辞源》:“邓,古国名,曼姓 。……故地在今河南邓县一带” 。《河南平顶山市发现西周青铜簋》(1981年《考古》第四期),《两周时期的应国、邓国铜器及地理位置》(1982年《考古》第一期,周永珍) , 《巴蜀史稿》(邓少琴著),《夏商史稿》(孙淼著)等专著、文章都指明春秋时期邓国的位置在今邓州市 。
吾离是殷商邓国的第十九位邓侯,是名见《春秋》的第一位邓侯 。据邓氏族谱等记载:他病逝于公元前700年10月的某一天,葬在邓国国都的南边 。其陵墓就在今邓州市东南三公里处 。原称吾离冢,这一圣迹是邓国国都在今邓州的最好佐证 。
在今邓州辖境内的八里岗遗址、杨岗遗址、穰县城遗址、太子岗遗址、竹筲坡遗址、柳林遗址、房山遗址以及吾离陵所在地等都发现有商周遗物 。其中商周文化层与遗址内的其它文化层存在有序列完整的叠压关系,其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
综上所述,殷商邓国的范围为:北起南阳盆地南部,与中心位于今天南阳市的申国接壤;东部跨越今新野与位于桐柏一带的曾国相邻;南边到汉水,与楚国相连;西与谷国相望(其位置在今湖北谷城县) 。其面积约有1万平方公里 。国都就在今邓州市 。楚国灭邓后,将邓国国都改为楚之别都之一,称穰邑 。
自夏至春秋初年,邓国在邓州大地上存在的时间长达一千三百年之久 。邓国作为夏、商、周(西周、春秋有据可查的史前历史超过四千年,其中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邓国所孕育、积淀而形成的邓国、邓姓文化 , 是邓州历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邓州文化之根 。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姓氏研究专著记载:邓姓起源于邓国,因有邓国才有邓姓,邓州既是夏商周邓国的国都所在地,亦是全世界公认的邓姓的发源地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