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格式怎么样?( 三 )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
《使至塞上》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

《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格式怎么样?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
【鉴赏】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 。“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 。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 。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 。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 。”“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 。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