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怎么写?( 六 )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
※ 详细历史背景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权,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
(六)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权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
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 。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 。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 。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 。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