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怎么写?( 八 )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 。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 。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及时送回国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 。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帮助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 。秦王怕宝碎,假意答应让城 。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 。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 。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
(6)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 。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 。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 。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 。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 。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 。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 。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 。“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 。于是为秦王鼓了瑟 。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 。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精神 。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