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怎么写?( 七 )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 。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 。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 。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 。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 。“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 。“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 。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 。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 。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 。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 。“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 。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 。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 。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 。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 。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 。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 。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