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怎么写?( 十 )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 。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 。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 。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 。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 。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 。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 。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 。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 。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 。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 。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 。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 。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