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的观后感范文有没有?( 五 )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的是 , 校长所谓的规则并非我之前所讲的规则 , 他只是在假借规则这一名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最后男孩之所以要自杀的原因 , 并非是他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 , 而只是因为他没有走家长、学校给他规划的那条“经济仕途”而已 。为了自己喜爱而终究因为现实中重重压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戏剧表演 , 他选择了自杀 。因此校长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旧 , 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抹杀 。他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流程 , 输送进名牌的大学 。他所要维护的已经不是学生这个受教育者本身 , 而是他所赖以生存的学校的名声 。
另一方面 , 我认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迪 。值得反思的是 , 跟尼尔的家庭一样 , 现在很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 , 喜欢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 , 使得孩子们失去自我选择的空间 , 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可悲的“被成长”的过程 。我觉得亲子之间 , 从人格来讲应该是平等的 , 相互要有更多地沟通、理解和尊重 , 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 从而去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
相信这部影片还有很多哲理 , 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

死亡诗社的观后感范文有没有?


对于这部电影 , 我并不陌生 。在大学期间 , 老师曾经组织我们观看了这部电影 。通过观看《死亡诗社》 ,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 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和教育的影片 , 一部让人沉思的电影 。当时还是学生的我 , 看完后对于这部电影有了自己的一番体会 。现在身为老师的我 , 当再一次观看了这部电影后 , 有了对于这部电影更深的理解 。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 。这所重点学校拥有良好的声誉 。学院的校旨是:传统 , 荣誉 , 纪律 , 卓越 。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 , 校旨却变成了:虚伪 , 恐怖 , 颓废与污秽 。同时 , 学生们还为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狱 。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形象地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摄力 。可是这一切 , 却因为一个特别的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 。这位新英语老师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 , 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 。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 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 , 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 , 甚至违反门禁 , 成立死亡诗社 。但因他的教育违背了当时的传统 , 孩子们的梦想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 然而这位教师最终也被开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