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怎么写?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 。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 。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 。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怠 。”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 。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 。由此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 。这里的“能”包含着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 。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 。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 。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 。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 。本节课,我的存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不留下,而选择”激起千层浪 。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孩子的提问,才能使不同提问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会慢慢从没有问题到有问题再到善于提问转变,质疑水平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疑问”会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善待每个孩子的问题,课堂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受、体验的机会掌握质疑的艺术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不同质疑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