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风俗,白族的习俗有哪些

1、白族的习俗有哪些白族生活习俗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 。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 。头戴瓜皮小帽 。脚穿布制圆口虎头鞋或荷叶绣花鞋 。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 , 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 。系腰带 。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 。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 , 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 。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 。裤子为黑蓝、水红 。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 。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 。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 。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 。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 。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 。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 , 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 , 脚穿鼻尖船形布鞋 。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手镯 。
二、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 。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 , 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
4、迎亲:俗称讨媳妇 。过去是骑马或坐轿 , 吹唢呐接亲 。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 , 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 , 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 。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 , 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
5、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 , 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 , 俗称过年 。
2、过小年:即元宵节 。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 , 喝菖蒲雄黄酒 , 以消患难 。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 。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 , 忌口吹火 。妇女忌洗衣梳头 。建房办喜事 , 忌家长属相年月日 。丧葬忌重丧、重佛 , 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 。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 。“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 。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 。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 。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 。出人家门忌踩门槛 , 手排门枋 。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 。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 。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 。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
2、出棺送葬:出殡时,街坊邻友自带抬具帮助抬棺 。为死者念经引路,孝男拄拐哭丧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后 。棺材抬至绕棺处,摆在高凳上,由念经先生举行绕棺仪式 。念完《绕棺经》,称为“搭桥过路”,遇到过桥时 , 孝男跪在桥上,棺从身上抬过,称为“背棺” 。
平坝地区的白族人民 , 主食多为稻米、小麦;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 。副食品有各类菜蔬、野菜和多种山川特产 。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酢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 。白族人民喜喝烤茶 。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 。有客来家,必烧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后口角留香,热渴顿解 。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 , 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 , 以宴请客人 。此外,还有用糯米酿制的白酒,用苍山雪炖梅和糖制成的“雪梅”,邓川特制“乳扇”品也都十分可口 。
【白族的风俗,白族的习俗有哪些】这个太多了 。吃的方面的话白族有吃生皮,即生猪肉,白族还有著名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吃的偏酸辣为主,别的饮食和汉族没有区别 。在建筑方面,整体布局可以说事偏江南水乡的风格,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四合院最显著的当然就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说法了 。白族的婚嫁习俗也是比较特别的,一般来说结婚的过彩礼会比较隆重 , 而且在此之前还有会亲,即双方互相认识亲戚 , 之后结婚时主要是新娘这边礼仪比较多,要戴墨镜 , 胸前一枚小镜子(都是驱邪的) , 当然新郎新娘的三拜九叩也是很重要的,还要在宴请的第一天去拜庙,一般老人都会比较看重这些习俗,当然,如今的传统婚礼是不多见了 。再讲讲白族的一些节日,比如说有本祖节 , 一般各村过各村的,时间也不统一,主要是接老祖(泥佛)来村中几日,目的是为祈求风调雨顺或和谐安乐等,之后还有送老祖的礼节 。另外白族还有“绕三灵”的节日,老人青年男女主要是围绕对歌赶集进行的 , 也有一些对歌是针对祈福而作的 。别的节日一般汉族的传统节日白族也有 。白族的插秧也是有趣的事情,一般有一天是开秧门的日子,即隆重表示插秧的第一天开始了,人们会边劳作边对歌等,最后有一天是关秧门的日子,各家各户也不统一,这时主人一般要去炒豆,俗称洗脚逗来招待帮忙插秧的人们 , 宣布插秧的结束 。其他的暂时我也说不了那么多,有什么想问的可以具体再问我 。
住房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 。住在坝区的白族以稻米为主食,兼食小麦面;山区白族以玉米、荞麦为主食 。喜酸辣,爱吃凉菜,爱饮烤茶 。烤茶,是用小陶罐置于火塘上 , 将茶叶烤黄,然后用开水冲泡而成,味极香醇 。服饰: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贵 。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或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妇女服饰更富民族特色,各地有所不同 。大理地区的妇女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丝绒领褂,下穿蓝布裤,盘辫于顶,围腰下摆的边缘多绣有几何图案 。剑川一带的妇女都裹黑包头,衣裤用蓝色布料做成,并有披羊皮披肩的习惯 。妇女的首饰有耳环、头簪、项链、戒指和手镯等 。婚俗:男女青年可以自己选择对象,自由恋爱结婚 。丧葬:行土葬 。节日主要有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 。礼节:热情好客,即使是陌生的不速之客,也会受到主人热情款待;在人称谓前往往加一个
白族婚姻中有入赘的婚俗,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 。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改为土葬 。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
戴白族族帽 , 穿习俗礼服

白族的风俗,白族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2、白族生活的习俗1、白族礼仪习俗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爱幼 , 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 。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 。白族喜欢敬茶待客,同样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 , 通常是各自随意 。
2、白族节庆习俗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三月街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闻名遐尔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 。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 , 因此每年届时 , 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 。
3、白族婚俗习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 。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 , 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绕“8”字 。
4、白族饮食习俗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 。白族大都喜饮酒、饮茶 。
扩展资料
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 , 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
禁止在河里洗屎布、禁止向河里扔废物或倒垃圾,禁止向河里吐口水,禁止堵塞水源 。忌在长辈面前说丑话脏话,忌外人闯入产妇房间,忌孕妇进入新房 。忌坐在门坎上,忌向火塘吐口水,忌在水溏边吹树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白族
白族的风俗,白族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3、白族的风俗特色是什么白族的风俗特色体现在这些方面:服饰颜色、建筑特色、饮食特色、礼仪文化、过年习俗 。
1、服饰颜色:白族一般是以白色为尊,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认为白色的衣服代表着尊贵,男子多穿着白色对襟衣,而女子的服饰花样较多 , 但颜色以白色为主,同时可以通过服饰就能看出女子的年龄大小、成婚与否等 。
2、建筑特色:白族的建筑风格独特 , 一般是在高寒山区建筑的单间或是两间相连的竹篱笆房子或是土木结构的瓦房 。
3、饮食特色:白族人喜欢吃酸辣口味 , 平时爱喝饮烤茶和吃凉菜 。一般是以稻米和小麦作为主食,白族人擅长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和油鸡等美食 。
4、礼仪文化:从座位来看 , 男性长辈坐在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在右上方,客人和晚辈都坐在下方和上方;
5、过年习俗:一般过年的时候,白族的妇人是不能用铁刀的,做饭的时候要注意安静,并能吹火,要到井边去“汲新水” 。
白族介绍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 ,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 , 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汉语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
白族的风俗,白族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4、云南白族风俗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渲幸栽颇鲜〉陌鬃迦丝谧疃啵饕劬釉谠颇鲜〈罄戆鬃遄灾沃?。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
传统节日: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本主节、蝴蝶会等 。
婚俗: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 , 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
食俗:白族日常饮食以一日三餐为主,农忙或节庆用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 。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养麦 。主食一般蒸作干饭,下地携带 。此外也喜爱粑粑、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等 。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 。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
日常礼仪: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 。家中来了客人 , 以酒、茶相待 。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 。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 , 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
白族的风俗,白族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5、白族的风俗白族婚俗,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 。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男子成婚以后,要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 。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自己的烹调技艺 。白族人热情好客,来客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迎接,并以酒、茶相待 。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 , 他们认为酒满敬人 , 茶满欺人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等 。
白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约有80%的全国白族聚居于此 。此外 , 云南昆明、丽江、怒江、迪庆、保山、玉溪、楚雄、文山、临沧等州市都有白族聚居区 。湖南省张家界、湘西,贵州毕节、安顺,四川凉山等地也都有白族分布 。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官员皆衣绫罗绸缎 。元代,服色,“略本于汉” , “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 , 酥泽其发 。以青纱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巾 。耳金环,象牙缠臂 。衣绣方幅 , 以半细毡为上服” 。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 。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 , 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