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读后感精选( 二 )


看完我就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很受媒体欢迎 。首先它没有沉浸在「操纵」和「深情」这些常见的忘年恋叙事模式中 。老男人埃兹拉·布莱泽,原型是菲利普·罗斯,一个的确很强大、也的确擅长钻营却总是得不到诺奖的作家 。他当然有老白男的那些毛病,但他用浑然天成的自恋淹没了身边的人,她们会有不适感,却很少陷入事关操纵的对抗,或者很快就把对抗转换为另一种体验的视角 。爱丽丝对他,他对爱丽丝,与其说是恋情,不如说是一种兴趣,一种暂时选择的生活方式——话说回来,这本质上也不是女性版的恋老故事,她选择跟他建立关系是个很随机的事情 。
第二部分写一个美籍伊拉克裔经济学博士的小半生,我更喜欢这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信仰自由、霸权主义之类的讨论上,她甚至写到了一些关于宗教和自由意志的讨论 。可以看出作者对宗教的理解非常深刻 。
整本书的结构,与其说是非线性,不如说是碎片化,前面的忘年恋也好、伊拉克裔的人生也好、最后的访谈也好,都是碎片呈现的 。你不会在这里看到汹涌的情感,正如前文所说,它有的是干燥、清洁、克制和晃影,就像一把撒在桌上的抽签纸条,每一张都只写了一道题,而真正吸引我们去感受的,是那些题面背后的生活本身 。
《不对称》读后感(四):一次又一次地颠覆整个故事,一部至少值得读两次的野心之作
下文来自微博用户 @光明处是你我归处 ,已取得授权 。
《不对称》护封
得知这本书是作者的处女作时,我着实非常惊讶,因为它如此杰出,如此深邃,又如此不落窠臼 。
理想国的朋友给我推荐这本书,说它的前半部分讲述了二十多岁的助理编辑Alice与年长她45岁的文学大师Ezra的一段浪漫关系 。两人年龄、身份、名望、社会关系悬殊的落差,形成了巨大的权力不对称 。我抱着这样的预期开卷,读完却意识到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所展现的怀抱,远远超过了浪漫关系或者在这个情景下也可以说是情感剥削的范畴 。我不能说这个部分或者探讨这一主题的故事不重要,但哈利迪无疑走得更远 。
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前面提到的Alice与Ezra的浪漫关系、一个伊拉克裔美国人在伦敦海关被拒绝入境的过程,以及一段Ezra的电台采访文字稿 。
我以为这本书最妙的,在于前中后三个部分相互勾连、彼此照应之下,所形成的层叠的意义 。这种层叠的玄机,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如同山重水复间寻路,一时豁然一时迷惘,乍看寻常,却越探越有妙趣,全是袖里乾坤 。
先说前两个部分,即这本书的主体 。乍一看上去,它们是两个全然独立的篇目,具有截然不同的主人公与故事线——一边是年轻的白人女性文字工作者,一边是美籍伊拉克裔的男性经济学家;一边是令人忧虑的关系,一边是漫长的寻亲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