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发明人,急!急!急!关于几道物理问题》速度,明天就交

1、急!急!急!关于几道物理问题》速度,明天就交新疆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 , 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的结构 , 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 。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 。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 。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
我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 。我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 , 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
坎儿井这项工程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有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涝坝几个部分组成 。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
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我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米3/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 。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米3/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
[编辑本段]新疆坎儿井的形成条件
新疆坎儿井的形成条件,根据调查资料分析约有下列三个方面:
1.自然条件的可能性
吐鲁番盆地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典型封闭式内陆盆地 。由于距离海洋较远,且周围高山环绕,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湿气候难以浸入,降雨量很少,蒸发量极大,故、气候极为酷热,自古即有“火州”之称 。
根据1952―1958年7年的资料统计,多年的平均降雨仅有19.5毫米,最大为42.4毫米,最小为5.2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608.2毫米 。多年平均气温为14C,最热的七月份平均为33.6C , 最冷的一月份平均为一9.8 C 。年内最高气温为4 7.6 C,1 953年7月曾达到48C,最高地面温度可达75'C 。
该盆地常年多风 , 最大风力一般为7―8级 。1961年产生了吐鲁番50年来不曾有过的大风灾,全年仅8级以上的大风就有56次,其中5月31日的那场大风,风力曾达l2级以上,延续了17个小时之久 , 造成田园破坏、林木折损,使得那片美丽的绿洲一时黯然失色,其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
结构图
该盆地的地形高差悬殊,地势峻陡,周围高山多系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形成的 , 岩层坚硬且多裂隙,有利于裂隙水的形成 , 北部的博格达山一般海拔高度在3500一4000米之间,主峰高达5445米,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最高峰也在4 000米以上 。均为万年极雪的冰川、南部的觉罗塔格山,海拔在600一1 500米,山麓低矮,没有积雪、降水亦少 , 为一极干旱的剥蚀秃山 。东南部是库姆塔格沙山,沙子堆积在高.300一500米的古生界及中、新生界的基岩之上,极端干旱为一片不毛之地,盆地中部有火焰山(阿斯腾塔格)褶皱带 , 由一系列轴向为北西西一南东东的背斜构造组成,出露的地层以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的砂砾岩层和泥岩为主 , 背斜构造为许多先成河谷所切割,在地形上成为海拔5OO一6OO米,东西长90余公里,南北宽.6―9公里的丘陵地带 。火焰山把盆地分隔成了南北两部分,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地势反而极为低洼 , 湖底海拔为一1 54米,是世界上最低的陆地之一 。由于盆地周围山系高度的互不对称和盆地中心的极其低洼,加,之山前大多堆积着巨厚的第四纪沉积物 。因此形成了自北而南的倾斜平原 。山麓冲、洪积扇地段多为颗粒较大的砂砾卵石地层,向平原内部逐渐转化为颗粒较细的砂土或粘土地层 。地面坡度自北向南,逐渐变缓 。北部的冲积扇地面坡度一般为1/30一1/50,山前平原地区的地面坡度一般为1/100一1/200之间 。
由于盆地的气候条件极为干旱,地面径流比较缺乏 。盆地北面由冰雪和降雨补给的天山水系以数十条山谷河流形式流向盆地 。其中主要的河流按自东向西排列顺序有卡尔齐,柯柯亚、二唐沟、克郎沟、煤窑沟、塔尔浪沟、大河沿、白杨河的阿拉沟等 。年总径流量仅有6.65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21. 1米3/秒 。其中最大的白杨河年平均流量只有7.29米3/秒 。这些河流的特点除具有流量不大 , 洪枯悬殊外,并在出山口后,因河床经过戈壁砾石地带,大多渗入地下 , 补给了地下水的径流 。但因盆地中部火焰山背斜构造多属泥质页岩、透水性极差,起到了地下坝的作用,阻止了地下水向南流入盆地,从而使火焰山北麓,出现了不少由回归潜水形成的高水位地带 。并在火焰山所有缺口处形成了一系列的泉水沟 。其中主要有:苏北沟、连木沁沟、木头沟、葡萄沟、桃尔沟、牙尔奶子沟、大草湖等 。泉水流量非常丰富,共计年径流量为3.54亿立方米 。这些泉水流出火焰山后,又一次重复渗入地下,补给了火焰山南部盆地的地下径流 。最后排泄于盆地中心的艾丁湖 。该湖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如按年蒸发量为3000毫米计算 , 一年内蒸发消耗水量即为3亿立方米 。按吐鲁番水利局资料,目前吐鲁番盆地的有水坎儿井共计有1177条,年开采平均流量为18.57立方米/秒 。即年径流量已达5.85亿立方米 。
根据上述数字来看,已利用的泉水和坎儿井水的水量加上湖面蒸发的水量远远超过了地面径流量 。即使以泉水作为回归水论,可以不计 , 而坎儿井开采水量和艾丁湖的蒸发量之和也是大于天山水系的地面径流量 。由此证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 除了河床渗漏为主以外,尚有天山山区古生代岩层裂隙水的补给,所以说吐鲁番盆地的地下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加上地面坡度特大等情况,从而构成了开挖坎儿井在自然条件上的可能性 。
2.生产发展的需要性
从生产发展条件来看,吐鲁番盆地远在古代汉唐时期就是欧亚交通的孔道、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地,虽然该地区气候干旱且地面水源非常缺乏 , 但却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源和充沛的天然泉水、致使冲积扇缘以下的土地尽是肥美的绿洲 。气候非常炎热 , 热能资源丰富,无霜期长达2 30天以上,实属农业发展的理想地区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天然的泉水进行着农业生产,不但种植着一般的粮食、油料作物,而且发展着棉花、葡萄、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
这里的农业生产不仅具有着经济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着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意义 。因此 , 农业生产上的进一步发展 , 必然要求人们开发出更多的地下水源 , 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就是劳动人民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历史,通过千百年生产劳动的实践和内外文化技术经验的交流,人们终于逐步地找到了一种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最好形式――坎儿井 。
3.经济技术的合理性
吐鲁番盆地虽然埋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等矿产能源,但直到今天尚未大力开采利用 。因此不仅对在古代开挖坎儿井的经济技术条件上有着很大的限制 , 就是在今天 , 开挖坎儿井中的动力机械设备仍然是十分缺乏 。电力供应也很少,钢材水泥也是远地运输而来 。这些条件给修建地面水的水利工程带来了很大困难 。但是坎儿井的取水形式,既可节省土方工程,又可长年供水不断,且当地人民在炎热的地区久居生活,素有修窑筑洞的习惯和经验 。另外人们在掏挖泉水的生产实践中 , 逐步发现坎儿井形式的地下渠道,不但可以防止风沙侵袭,而且可以减少蒸发损失,工程材料应用不多,操作技术亦颇简易,容易为当地群众所掌握 。这对克服当地经济技术上各种困难有很大方便,因此,远在古代经济技术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采用坎儿井方式开采利用地下水,就更加显得经济合理了 。
综上所述,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的形成具备了三个基本条件,即:
① 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上,由于干旱少雨,地面水源缺乏,人们要生产、生活就不得不重视开发利用地下水 。同时,当地的地下水因有高山补给,所以储量丰富 。地面坡度又陡,有利于修建坎儿井工程,开采出丰富的地下水源,自流灌溉农田和解决人畜饮用 。
② 在当时的生产发展上,由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要求,以及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传播 , 逼使人们必须进一步设法增大地下水的开采量,扩大灌溉面积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因而对引泉结构必须进行改良,采取挖洞延伸以增大其出水量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雏形的坎儿井取水方式 。
③ 在当时的经济技术上 , 尽管经济技术条件水平很低 , 但坎儿井工程的结构形式可使工程的土方量大为减少,且施工设备极为简单,操作技术又易为当地群众所掌握,故坎儿井的取水方式在当时经济技术条件水平上是比较理想的形式 。
[编辑本段]新疆坎儿井的起源
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问题,根据目前调查了解到的资料,基本上可分为“传入说”和“自创说”两类学 。在“传入说”中又可分为“国外传入说”和“国内传入说”两种,现分述如下:
1.传入说
(1)国外传入说
这种学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在1 7世纪由波斯(现伊朗)传入新疆的,其根据为:
① 名称基本相同:维吾尔语称“坎儿孜”波斯语称“坎纳孜”,语言基本相同 。
② 人物有证:远在1 780年(清朝、乾隆)波斯人苏里曼(Solimen)前来吐鲁番,修筑砖塔(现苏公塔)可以为证 。
但这种学说存在下列问题:
① 名称虽然相同,但也可能是新疆传入波斯的 。
②人物虽然有证,但距今仅有180多年而我们在l962年访问当地五星公社老坎儿匠阿休木(当时86岁),他认为早在300一400年前就有了坎儿井 。
(2)国内传入说
这种学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由今陕西大荔经敦煌传入新疆白龙堆沙漠地区,然后传入吐鲁番的,其根据为:
① 根据历史记载:史纪上有公元前109年西汉武帝(公元前141一前87年)时代,在今陕西大荔就有了井渠,和汉书西域传上有西汉屯军敦煌攻打乌孙时,在今白龙堆沙漠东南土山脚下有取用泉水的卑L侯井(大井六通渠) 。
此外,西汉攻打大宛(今苏联中亚细亚萨马尔旱地区)时,当地人尚不会凿井 。元朝以前历史均无坎儿井的记载文献,直到1 2 6 2年(距今7 oo多年)元朝刘郁所写的“西使记”才有了“井渠”的记载为证,说明国内早有井渠结构,中亚很晚才有水井 。
②根据老坎儿井名称和挖坎儿井的工具名称以及发现古坎儿井中古物作证:如不少坎儿井是汉人名称:钱生贵坎,西门坎,东门坎,大长水坎……;工具名称如单辘、马辘和在鄯善二堡修水库中发现地下埋没很古的 , 坎儿井中有铜制水烟袋等 , 说明坎儿井是汉人先来开挖的 。
③根据苏联专家调查评论,苏联水文地质专家B?H?库宁l957一l959年来新疆考查后认为吐鲁番的坎儿井与苏联中亚和伊朗一带的坎儿井的结构上和经营方式上均有所不同 。
因此,认为新疆坎儿井是两千多年前由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 , 并经由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扬光大的 。它的老家在陕西大荔,自西汉时代起便在新疆安家落户了 。
但这种说法有如下疑问:
a.陕西井渠是输送地面水的工程 , 不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工程,尚有一定区别 。
b.汉语名称的坎儿井工具,只能证明在挖坎儿井中是汉人参加了制造工具 , 不一定能证明坎儿井的历史,汉人姓名或名称的坎儿井也不一定是最早的坎儿井 。
c.埋没的坎儿井仅以铜制水烟袋证明历史较早且为汉人所开挖的,也不够充分 。因为吐鲁番风沙大 , 埋没的时间早,也不一定就是最早的坎儿井 。
此外,与这一学说类似的,还有人认为是林则徐(1785一l850)发明坎儿井的,同样存在着时间问题 。因为林则徐距今仅有l00多年的历史 , 只能说明他对坎儿井倡导有功但与起源关系不大 。
2.自创说
自创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当地各族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与干旱作斗争中,经过实践逐步创造而成的,其理由为:
① 劳动人民开始是利用泉水灌溉,在掏挖和延伸泉水的过程中,发现能增加水量,愈长愈深形成明渠,明渠再深则土方过大,且冻结坍塌易为沙埋没 , 故又发展为钻洞延深取水,形成最早廊道,将廊道延伸后出土运土又感困难,继而又产生出土的竖井,从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最初的坎儿井 。
② 当地自然条件极为干旱、地面水源又非常缺乏,客观条件迫使着人们必须重视地下水源的开发利用,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的要求 。而在天山南北其他地区则在这方面没有吐鲁番突出 。同时也没有像吐鲁番地区地面坡度这样峻陡,有利于用坎儿井的方式开采利用地下水 。
③ 认为吐鲁番的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汉朝(公元前206―220年)以前当地就有了坎儿井 。
这种学说存在的问题是:
a.两千多年的历史尚缺乏必要的证据(因比陕西井渠还早且无文献资料证明) 。
b.为什么坎儿井的名称与中亚一带相似?
根据以上所述坎儿井的各种起源学说,各自均具有不同的观点 。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对坎儿井的起源提出以下几点初步体会和认识:
① 从坎儿井的名称上看:新疆、苏联、伊朗都有近似语音 。似乎是彼此相似,互有联系的 。
② 从坎儿井的结构上看:新疆、苏联、陕西、都有些各自的特点,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互有区别的 。
③ 从坎儿井的分布上看:新疆吐鲁番盆地确实是较为干旱的地区,如果坎儿井是传入的,为什么在南疆或甘肃的其他传入路过的干旱地区,却没有很早采用坎儿井呢?
④ 从坎儿井的工具设备上来看:可以证明各族劳动人民都参加了这一工作,并以汉人为主,进行了凿井工具的制作 。
⑤ 从自然条件上来看:吐鲁番确属最为干旱缺水的地区,又是地下水非常丰富的地区 。,同时地面坡度又是最峻陡的地区 。有利于坎儿井的开挖 。
根据以上的初步认识和体会,我们认为:
自创说似乎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也不能否认传入说的一定作用 。(如坎儿井的名称 , 使用的工具和凿井技术的传入等) 。
根据历史条件来看 , 吐鲁番是古代欧亚交通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交流地区,东西方文化技术的传入对坎儿井的形成是会起到一定重要作用的 。故我们认为坎儿井是在综合条件下形成的 , 但倾向于自创说为主,传入说为负,即:内因为主、外因为副 。
[编辑本段]坎儿井的历史
古老传说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 。盛弘之《荆州记》中记述:“隋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 , 父老相传云:神龙所生林西有两重堑,内有周围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神农既育 , 九井自穿 。又云: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 。”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牵动众井,这与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儿井结构相同 。神农是我国农业和医药发明的传说人物 , 把穿井与他连在一起,可见其历史悠久 。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 。舜既入深 , 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 。舜从匿空出去 。”舜穿井时,就挖了一条从旁出的“匿空”(地道),这与坎儿井的挖掘方法极其相似 。如果:“匿空”为水平地道,就是坎儿井,这是公元前21世纪的史迹,比传说波斯于公元前8世纪有坎井,要早1000多年 。
《庄子?天地》篇云:“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 , 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 , 抱瓮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子贡向其介绍当时的先进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他害怕使用机巧工具而乱了思想 , 坚持遵古法凿隧取水 。可见在春秋时期凿隧取水已是一项古老技术 , 而这种技术运用于坡度较大地段,就可挖成坎井 。《庄子?秋水》篇的“删”,即“坎井” 。蛙“擅一壑之水,而跨N删之乐” 。这类井似同于壑,应是流水深沟或地下暗渠 。(苟子?正论)又云:“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坎井之名,正式出现在先秦典籍之中 。人们相信波斯地下暗渠起于公元前800年,却没有认真考究中国史籍中有关坎井的记述 , 不无偏废之嫌 。虽然这些记述没有指明坎井的具体形成时间,却充分显示出产生坎井的文化背景渊远流长 。
汉代中原井渠法与坎儿井
吐鲁番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竖井、出口涝坝、引水渠等工程组成的自流灌溉系统 。利用地形特点,通过地下暗渠,将埋深几十米乃至百米以下的地下潜流 , 引至农区或居住区 。首先对吐鲁番坎儿井起源作解释的人,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陶葆廉 。他在《辛卯侍行记》一书中记述鄯善连木齐(沁)西面的坎儿井时说:“又西多小圆阜 , 弥望累累,皆坎尔也 。坎儿者,缠回从山麓出泉处作阴沟引水,隔敷步一井,下贯木槽,上掩沙石,惧为飞沙拥塞也 , 其法甚古,西域亦久有之 。今人动云林文忠所创,非也 。”他在夹注中指出: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与《汉书.沟洫志》引洛水,井下相通行水之法相同 , 《沟洫志》载:“严熊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恶地 。诚即得水 , 可令亩十石 。’于是为发卒万人穿渠 , 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 。岸善崩 , 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坎儿井,井下相通行水 。水陨以绝商颜,东至山领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 。”今陕西澄城县北头村附近有一段引洛水入渠的遗迹,南流十余里进入永丰境 。其第一段井渠共发现竖井7个 。这是将河水通过地下暗渠引至山岭,吐鲁番坎儿井大都是把高远处潜流通过地下暗渠引至农田,也有少数引河水的坎儿井 , 其工程原理一致 。“井渠之生自此始”,是指其广泛推广而言 , 并非说其工程原理与技术经验形成于此时,否则,何以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 , 汉武帝就发卒万人立即动工 。这说明早已有成熟的穿井技术可资应用 。《汉书?沟洫志》明确记述井渠之法的推广情况;“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重修肃州新志》记述明代肃州千户曹斌“凿石为洞,引水渐上”,就是井渠之法的推广与继承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儿宽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昂之田 。”汉武帝云:“名山川原甚众 , 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渎 , 畜陂泽,所以备旱也 。”儿宽所建以溉高昂之田的六渠 , 即是“通沟渎”、“畜陂泽” 。《风俗通义?山泽》释“波”云;“陂者,繁也,言因下钟水以繁利万物也 。”今山东省桓台一带所称洞子井 , 海南岛所称“陂”,是与坎儿井类似的水利工程 。后汉永平十二年(69年)夏,明帝“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河南荥阳)东至千乘(山东利津)海口干余里 。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 , 破砥碛,直截溪涧,疏导雍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在这项大型水利工程中,凿山阜引水修渠、即是坎儿井式暗渠 。两汉时期暗渠开凿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应用 。元朝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记述宋朝大中祥符七年修复龙首渠的情况,仁橹杏小笆敢顷首之清渠,实唐就北之旧迹,克修废隧 , 深副倚毗”之句,证明这一汉代的穿隧水渠经唐宋 , 仍然发挥效益,直到元朝成宗元贞二年(1296)骆天骧修志时才废弃 。黄盛璋先生认为汉代井渠法,在汉以后“没有发展下来”,“也没有传到关中盆地以外”,与史实不符 。
陶葆廉据《汉书?西域传》:“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L侯井以西 , 欲通渠转谷 , 积居庐仓以讨之 。”及孟康注释:“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涌出 , 在白龙堆东土山下 。”他认为这是井渠法在西域的具体运用 。三国时人孟康所言“大井六”,应是六道坎儿井 , 它们联在一起汇成一股泉流,在白龙堆东土山下涌出 。一些西方学者对吐鲁番坎儿井起源另作解释,法国伯希和以为与波斯的地下水道相似,疑此法自波斯传来 。王国维特作《西域井渠考》以辨之 。他根据《史记?河渠书》引洛水至商颜东山岭十余里间的史实记于塞瓠子(汉元封二年 , 前109年)之前,其时张骞尚未通西域,并渠法在中国已相当普及,它只能是中国旧法,不会是波斯传入 。王国维又据《史记?大宛列传》:“宛王城中无井 , 皆汲城外流水 。”在军队包围该城时,又“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 。汉代所言“穿井”,就是地下暗渠 。其方法又是“新得秦人”传授的,明白无误地记述井渠法是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李广利围攻大宛城时,由秦(中国)人传入中亚 。大宛距波斯比吐鲁番要近得多,其井渠法尚且来自秦地,吐鲁番的井渠(坎儿)更应是中国旧法 。王国维认为辛武贤所开卑堤侯井“名通渠,又有上下流,则确是井渠 。”他再以《沙州图经》云“大井泽在州北十五里”,推论“汉时井渠或自敦煌城北直抵龙堆矣 。汉于鄯善、车师屯田处,亦用此法 。”汉代兵屯在车师(吐鲁番)这个适宜井渠灌溉的地方修建坎儿井 , 完全在情理之中 。汉唐中国史籍记述波斯引水灌溉而不言其引水之法,直至刘郁《西使记》才谈到列殇埽儿(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西北部)“地无水,土人隔山岭凿井 , 相沿数十里,下流以溉田” 。王国维认为“所言与汉井渠之法无异 , 盖东来贾胡以此土之法传之彼国者,非由彼土传来也 。”暂且不论中亚井渠法的起源,关于吐鲁番坎儿井技术是由汉代屯田兵卒传入的中国旧法的论断 , 至今还没有人能提出具有充足理由的反证 。《西域井渠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 伯希和在其《评王国维遗书》一文中,也不得不承认公元前2世纪末西安一带就有坎儿一类渠井,但又说“谓为纯粹汉人发明,似乎言之太早 。”伯希和的疑虑是由于他不了解中国在春秋以前就有凿隧取水的古老传统所致 。
在大宛新得秦人穿井之后,《水经注》记东汉永平十八年(75年)耿恭守疏勒时,所依涧水被切断,就穿井以济眉急 。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饮之 。“有顷,水泉奔出” 。从郦道元的叙述看,不是竖井提水,而是自流奔出 , 用了‘穿井’这一术语,应是坎儿井 。这里所说疏勒,在车师后国 。第二年耿恭又遭围困 , 明帝遣兵相救,至柳中,攻交河,校尉关宠派军吏范羌率军二千人迎还耿恭 。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是当时屯戍中心,能够开凿耿恭井的士卒 , 在吐鲁番盆地也会兴建此类水利工程 。唐朝罗让《耿恭拜井赋》云,“遂乃处孤城而穿井,窥重泉而辟地 。”“推赤心于神祗,扌寿素液于坎萏” 。也不是指竖井而言 。在吐鲁番渗透量和蒸发量都大,靠竖井提水“辟地”,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坎萏”,的“萏”’读dàn(旦);是坎中小坎 , 又曰旁入为“萏”,“坎萏”应是竖井与暗渠相通的结构,耿恭井是坎儿井 。
王国维推论汉于鄯善、车师屯田处,亦用井渠法,可以在今吐鲁番找到根据 。本世纪50年代初,发现古代坎儿井遗址 。当时在鄯善县鲁克沁西北修建洋海水库,第一年储水后,经过几个月发现下游远处漏水,酿成决口 。经查明是由水库下面埋有三道废坎儿井 , 花了很多工经过回填后再次蓄水,又发生了决口,则深处还有很多坎儿井 , 因修不胜修,水库遂废弃 。类似情况在吐鲁番胜金口、火焰山等处都曾发生过 , 这些地方是汉唐兵屯主要区域,废弃坎儿井上已经覆盖着深厚的冲积层 , 它应是汉唐遗物 。
西方一些学者以维吾尔人称坎儿井为Kariz , 与波斯词汇“卡赫莱兹”(Kahrea)相近为主要理由,肯定新疆坎儿井是从波斯传来的 。我国学者张之毅在《新疆之经济》一书中亦持此说 , “坎井之制,据吾人考证,系自波斯传入,分布于吐鲁番、哈密、鄯善、托克逊等县 。”当代黄盛璋仍力持这一观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长篇文章 。钱伯泉已撰文批驳,他阐明波斯语“卡赫莱兹”(Kahrez)是指芦苇,波斯语称坎儿井为“anat”,并非"Kahrez”,它与维吾尔语称坎儿井为"Kariz”的发音绝不相同 。
坎儿井一词,与《庄子?秋水》篇中的“坎井”十分相近 。“坎井”一词屡见于典籍 。《初学记》把井分为天井、坎井等名目 , 可见“坎井”早就是井类家族的正式成员 。坎井在汉语中是一个开音节和闭音节组成的词语,容易儿化为坎儿井 , 翻译成维吾尔语自然会嵌入一个“儿”音节 。维吾尔语Kariz是直接从汉语音译“坎井”而来 。钱伯泉以坎儿井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称“井渠” , 而山东桓台县民间多称其为“洞子井”为据 , 考证维吾尔语坎儿井(Kariz)的语源是汉语“洞子井”的意译 。维吾尔语称“洞”为كارئز〃olar〃 , 在它后面加上“子”的音译ز(Z),则须在ر(r)和ز(Z)这两个辅音字母之间增添一个元音字母ي(i),于是“洞子井”译为维吾尔语(olariz),غ“oI”这个后颚磨擦音与“k”音相近,就读成“ka―riz”了 。《重修肃州新志》记述明洪武中,肃州干户曹斌在“肃州城南二十五里修东洞子、西洞子两渠,凿石崖为洞,引水渐上者也,甚为奇异” 。接近新疆地方的肃州民众也把坎儿井称为洞子渠,维吾尔语Kariz或是汉语洞子井的意译,可备一说 。不论坎儿井(Kariz)是汉语音译或意译,都表明它源于中国 。
晋唐时期胡h井渠与坎儿井
唐代诗歌有关于井渠的生动描述,如李群玉《引水行》云:“一条寒玉走秋泉 , 引出深罗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 。”它可以借来形容吐鲁番坎儿井 。
1.因为在火烧纸时,纸不断放热,这些热都被水吸收了,而水的比热大,需要吸收很多热量才会升高温度 , 而纸的温度是随着水升的,所以不能说一定不燃,只是要吸收的热量不够
2不能,因为金属降低温度了,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附着在上面,只有等金属温度和外界一样时才能 。
3 。自己翻下书,这个是什么我也忘了`
看偶打了那么多又详细,采纳偶的吧,好不好?
1 。
水浸湿了纸
排出了氧气,没有氧!
纸不能燃烧!
水的沸点小于纸的燃点 。
不到燃点纸不能燃烧!
2 。
不能 。
水是从空气中来的 。
水蒸气遇冷结晶为液态水!
3 。
吐鲁番的“坎儿井”没听说过 。
1 , 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燃点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2 。
不能 。
水是从空气中来的 。
水蒸气遇冷结晶为液态水!
3 。
见物理书
2.这是由于从冰箱中取出的物体温度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因遇冷发生液化 , 液化后附着在金属的表面上 。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金属表面发生液化,所以擦不干 。
?????????????????

坎儿井发明人,急!急!急!关于几道物理问题》速度,明天就交

文章插图
2、坎儿井最早发源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呢?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问题,学界目前基本上有“传人说”和“自创说”两种观点 。其中 , “传人说”又分为“国外传入说”和“国内传人说”两种:国外传入说:这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17世纪时由波斯(今伊朗)传人新疆的,有两个证据可以说明这一观点:其一,名称基本相同 。坎儿井一词,维吾尔语叫做“坎儿孜” , 波斯语叫做“坎纳孜”;其二,有人物为证 。
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 波斯人苏里曼(Solimen)就来到吐鲁番,修建了一座集水的砖塔,也就是现在的苏公塔 。相应地,人们也提出了反驳意见:第一,名称虽然相同,但也有可能是新疆传人波斯的;第二,人物虽然可为证,但距今只有180多年,而新疆当地人说早在300-^00年前当地就已经有了坎儿井 。国内传入说:这种观点认为,坎儿井先是由今陕西大荔经敦煌传人新疆白龙堆沙漠地区,然后传人吐鲁番 。
证据有三个:其一,有史料为证 。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时期(前141 一前87年),今陕西大荔就有了井渠 。《汉书•西域传》上也有记载,西汉屯军敦煌攻打乌孙时,在今白龙堆沙漠东南土山脚下,取用过卑L侯井(大井六通渠)的泉水;其二,老坎儿井的名称,挖坎儿井的工具名称及已发现的古坎儿井中的古物都说明坎儿井是汉人先开挖的 。例如 , 不少坎儿井的名称有汉文化特征:钱生贵坎、西门坎、东门坎、大长水坎……又如,挖坎儿井的工具名叫单辘、马辘等 。再如,鄯善二堡修水库时,发现地下坎儿井中有铜制水烟袋;其三,1957―1959年,苏联水文地质专家B. H.库宁来新疆考察 , 根据他的调查评论,吐鲁番的坎儿井与苏联中亚和伊朗一带的坎儿井的结构和经营方式均有所不同 。但是,这种说法也存在如下漏洞:第一,陕西井渠和新疆坎儿井也有一定区别,前者是输送地面水的工程 , 后者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工程;第二,挖坎儿井的工具是汉语名称 , 只能说明是汉人发明了挖井工具,不一定能证明坎儿井的历史,此外 , 汉人姓名或名称的坎儿井也不一定是最早的坎儿井;第三,坎儿井中挖出的铜制水烟袋,不能够充分证明坎儿井历史较早且为汉人所开挖 。
因为吐鲁番地区风沙大,坎儿井埋没的时间早,也不一定就是最早的坎儿井 。自创说:这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当地各族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 。证据有三个:其一,起初 , 劳动人民利用泉水灌溉土地 , 后来在掏挖和延伸泉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要增加水量,愈长愈深就会形成明渠 。但是,明渠越深土方越大,且冻结、坍塌易为风沙埋没 , 所以又发展为钻洞延深取水,于是形成了最早的廊道 。然而将廊道延伸后,出土运土又会困难,继而产生了易出土的竖井 ,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坎儿井形成了;其二,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极为干旱,地面水源非常缺乏,客观条件迫使人们开发利用地下水源,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正常需求 。相对而言,天山南北其他地区则就没有吐鲁番这样突出的自然条件,所以很少开采利用地下水;其三,吐鲁番当地早在汉朝以前就有坎儿井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这种观点也有缺陷:第一,说新疆坎儿井有2000多年的历史 , 比陕西井渠还早,尚无可靠的文献资料为证;第二,坎儿井的名称与中亚一带的工程的名称有相似点 。不管怎么说,目前还没有关于坎儿井的权威的科学的解释 。有人也认为它是在综合条件下形成的 , 要以“自创说”为主、“传人说”为辅 。
坎儿井的意思是“井穴”,在新疆维吾尔语中则叫“坎儿孜”,简称“坎” 。相对于内地各省,坎儿井的称呼多种多样:陕西叫做“井渠” , 甘肃叫做“百眼串井”,山西叫做“水巷”,还有的地区叫做“地下渠道” 。早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就已经有了对坎儿井的记载,不过当时叫“井渠” 。万里长城、坎儿井和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作为荒漠地区的一种特殊灌溉系统,坎儿井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普遍存在,这里现存的坎儿井多是清代以来陆续修建的 。目前,在吐鲁番已发现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千米 。坎儿井是一种很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 , 主要是开发利用地下水、截取地下潜水来供应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从坎儿井的结构来看,它大体上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
坎儿井发明人,急!急!急!关于几道物理问题》速度,明天就交

文章插图
3、坎儿井原理示意图构造原理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总的说来 , 坎儿井
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 , 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
拓展资料:
竖井
先说竖井 。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 , 也是送气通风口 。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 。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 , 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 。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 。井口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长1米,宽0.7米 。乘车临近吐鲁番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 , 就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 , 形如小火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 , 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 。
暗渠
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 。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 。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 , 短的100―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 。
坎儿井始于西汉,而指南针在明朝时期才从中原传入西域,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 , 吐鲁番的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 。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 , 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 , 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 。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
在掏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还发明了油灯定向法 。油灯定向是依据两点成线的原理,用两盏旁边带嘴的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障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 。但是,油灯定位只能用于同一个作业点上,不同的作业点又怎样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时,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对油灯,始终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离方向,而渠深则以泉流能淹没筐沿为标准 。
暗渠越深空间越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 。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加之作业面又非常狭小,因此 , 要掏挖出一条25公里长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 。所以 , 总长5000公里的吐鲁番坎儿井被称为“地下长城”,真是当之无愧 。
暗渠还有不少好处是 , 由于吐鲁番高温干燥 , 蒸发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再有 , 经过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 , 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 , 因此,吐鲁番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 。
龙口
龙口是坎儿井明渠、暗渠与竖井口的交界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地层渗透,通过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个出水口 。
明渠涝坝
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 。顾名思义,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沟渠 。人们在一定地点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称为涝坝 。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 。
建造条件
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 , 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 , 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 , 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 , 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 , 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 , 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 , 西有喀拉乌成山 , 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
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 , 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 , 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 , 质地坚实 , 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 。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 , 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
历史记载
清代萧雄《西疆杂述诗》云:“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胜连环 。疏泉穴地分浇灌,禾黍盈盈万顷间 。”它说出了“疏泉穴地”这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水利工程最大特点 。
坎儿井是干旱荒漠地区,利用开发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可以自流地将地下水引导至地面,进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无动力吸水设施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历史悠久,分布很广 。长期以来是吐鲁番各族人民进行农牧业生产和人畜饮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自流引用,不需动力,地下引水蒸发损失、风沙危害少,施工工具简单 , 技术要求不高 , 管理费用低,便于个体农户分散经营,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
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 。盛弘之《荆州记》中记述:“隋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 , 父老相传云:神龙所生林西有两重堑,内有周围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 , 神农既育,九井自穿 。又云: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 , 年常祠之 。”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牵动众井 , 这与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儿井结构相同 。
神农是我国农业和医药发明的传说人物,把穿井与他连在一起 , 可见其历史悠久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 。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 。舜从匿空出去 。”舜穿井时,就挖了一条从旁出的“匿空”(地道),这与坎儿井的挖掘方法极其相似 。如果:“匿空”为水平地道,就是坎儿井,这是公元前21世纪的史迹,比传说波斯于公元前8世纪有坎井,要早1000多年 。
《庄子?天地》篇云:“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 , 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 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子贡向其介绍当时的先进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他害怕使用机巧工具而乱了思想,坚持遵古法凿隧取水 。可见在春秋时期凿隧取水已是一项古老技术,而这种技术运用于坡度较大地段,就可挖成坎井 。
《庄子?秋水》篇的“删”,即“坎井” 。蛙“擅一壑之水 , 而跨N删之乐” 。这类井似同于壑,应是流水深沟或地下暗渠 。(苟子?正论)又云:“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坎井之名,正式出现在先秦典籍之中 。人们相信波斯地下暗渠起于公元前800年,却没有认真考究中国史籍中有关坎井的记述,不无偏废之嫌 。虽然这些记述没有指明坎井的具体形成时间,却充分显示出产生坎井的文化背景渊远流长 。
汉代中原井渠法与坎儿井
吐鲁番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竖井、出口涝坝、引水渠等工程组成的自流灌溉系统 。利用地形特点 , 通过地下暗渠,将埋深几十米乃至百米以下的地下潜流,引至农区或居住区 。首先对吐鲁番坎儿井起源作解释的人,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陶葆廉 。
他在《辛卯侍行记》一书中记述鄯善连木齐(沁)西面的坎儿井时说:“又西多小圆阜,弥望累累,皆坎尔也 。坎儿者,缠回从山麓出泉处作阴沟引水,隔敷步一井,下贯木槽,上掩沙石,惧为飞沙拥塞也,其法甚古,西域亦久有之 。今人动云林文忠所创,非也 。”他在夹注中指出: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与《汉书.沟洫志》引洛水,井下相通行水之法相同,
《沟洫志》载:“严熊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恶地 。诚即得水,可令亩十石 。’于是为发卒万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 。岸善崩 , 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水陨以绝商颜,东至山领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 。”今陕西澄城县北头村附近有一段引洛水入渠的遗迹 , 南流十余里进入永丰境 。其第一段井渠共发现竖井7个 。
这是将河水通过地下暗渠引至山岭 , 吐鲁番坎儿井大都是把高远处潜流通过地下暗渠引至农田 , 也有少数引河水的坎儿井,其工程原理一致 。“井渠之生自此始” , 是指其广泛推广而言,并非说其工程原理与技术经验形成于此时,否则,何以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汉武帝就发卒万人立即动工 。这说明早已有成熟的穿井技术可资应用 。
《汉书?沟洫志》明确记述井渠之法的推广情况;“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重修肃州新志》记述明代肃州千户曹斌“凿石为洞 , 引水渐上” 。就是井渠之法的推广与继承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儿宽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n之田 。”汉武帝云:“名山川原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 。”儿宽所建以溉高n之田的六渠,即是“通沟渎”、“畜陂泽” 。
《风俗通义?山泽》释“波”云;“陂者,繁也 , 言因下钟水以繁利万物也 。”今山东省桓台一带所称洞子井,海南岛所称“陂”,是与坎儿井类似的水利工程 。后汉永平十二年(69年)夏,明帝“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河南荥阳)东至千乘(山东利津)海口干余里 。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溪涧,疏导雍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 , 无复溃漏之患 。
在这项大型水利工程中,凿山阜引水修渠、即是坎儿井式暗渠 。两汉时期暗渠开凿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应用 。元朝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记述宋朝大中祥符七年修复龙首渠的情况,仁橹杏小笆敢顷首之清渠,实唐就北之旧迹,克修废隧,深副倚毗”之句 , 证明这一汉代的穿隧水渠经唐宋,仍然发挥效益 , 直到元朝成宗元贞二年(1296)骆天骧修志时才废弃 。黄盛璋先生认为汉代井渠法,在汉以后“没有发展下来”,“也没有传到关中盆地以外” , 与史实不符 。
王国维认为“所言与汉井渠之法无异,盖东来贾胡以此土之法传之彼国者 , 非由彼土传来也 。”暂且不论中亚井渠法的起源,关于吐鲁番坎儿井技术是由汉代屯田兵卒传入的中国旧法的论断,至今还没有人能提出具有充足理由的反证 。《西域井渠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伯希和在其《评王国维遗书》一文中,也不得不承认公元前2世纪末西安一带就有坎儿一类渠井,但又说“谓为纯粹汉人发明,似乎言之太早 。”伯希和的疑虑是由于他不了解中国在春秋以前就有凿隧取水的古老传统所致 。
钱伯泉已撰文批驳,他阐明波斯语“卡赫莱兹”(Kahrez)是指芦苇,波斯语称坎儿井为“anat”,并非"Kahrez”,它与维吾尔语称坎儿井为"Kariz”的发音绝不相同 。
坎儿井一词,与《庄子?秋水》篇中的“坎井”十分相近 。“坎井”一词屡见于典籍 。《初学记》把井分为天井、坎井等名目,可见“坎井”早就是井类家族的正式成员 。坎井在汉语中是一个开音节和闭音节组成的词语,容易儿化为坎儿井,翻译成维吾尔语自然会嵌入一个“儿”音节 。维吾尔语Kariz是直接从汉语音译“坎井”而来 。
钱伯泉以坎儿井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称“井渠”,而山东桓台县民间多称其为“洞子井”为据 , 考证维吾尔语坎儿井(Kariz)的语源是汉语“洞子井”的意译 。维吾尔语称“洞”为ㄆ☆〃olar〃,在它后面加上“子”的音译(Z),则须在(r)和(Z)这两个辅音字母之间增添一个元音字母(i),于是“洞子井”译为维吾尔语(olariz),“oI”这个后颚磨擦音与“k”音相近 , 就读成“ka―riz”了 。
《重修肃州新志》记述明洪武中,肃州干户曹斌在“肃州城南二十五里修东洞子、西洞子两渠,凿石崖为洞,引水渐上者也 , 甚为奇异” 。接近新疆地方的肃州民众也把坎儿井称为洞子渠,维吾尔语Kariz或是汉语洞子井的意译,可备一说 。不论坎儿井(Kariz)是汉语音译或意译 , 都表明它源于中国 。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 , 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 , 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
坎儿井的结构 , 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
坎儿井
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 , 沟通各井 , 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
物态变化
(图见物理书八年级上册的63页)
坎儿井发明人,急!急!急!关于几道物理问题》速度,明天就交

文章插图
4、被誉为“地下长城”的坎儿井,有何来历呢?我以为坎儿井现象一般是出现在大漠之地,它是由当地的人们引雪山之水,导入地下,再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圈中的一种设施 。
比如在我国的西部,这种坎儿井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象当年修筑长城一样地日复一日,不停地劳作 , 将地下开凿成一条长长的隧道 , 再将远处雪山之上的雪水引入到隧道中,流经到每一个居住地,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所以这种现象是在我国西部地区较多 , 还要从这里的地理位置来分析 。毕竟西部沙化现象,让人们面临水源紧张的局面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 , 不得已想出的解决办法 。由此也可以看到 , 人民群众当中,永远都是智者多多啊 。
自古,我国西部就存在着严重沙化的现象 , 那时的人们还只是停留在将雪山之水,简单处理后 , 就被用于生活中去了 。但随着用水量的越来越多,这种方式好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 , 迫切需要有一种长流水进入生活圈子 , 于是勤劳智慧的西部民众们,想起挖一条长河引水入家门 。
说起来坎儿井的来历还和当时的戍边有一种渊源,汉武帝为了更好地抗击匈奴 , 将内地的许多人迁移到边区,并修渠种田,长期稳定下来 。在这种情势下,更需要大量的水源才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 , 于是乎,人们便开始了早期坎儿井的修筑工程 。
事实上这种神奇地保留水源的方法,使它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主工程,时到今日仍在不断地修复中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工程之功用,为西部地区的人们农业灌溉,生产生活提供着不可替代的便利 。
我以为坎儿井现象一般是出现在大漠之地,它是由当地的人们引雪山之水,导入地下,再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圈中的一种设施 。比如在我国的西部,这种坎儿井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象当年修筑长城一样地日复一日 , 不停地劳作,将地下开凿成一条长长的隧道 , 再将远处雪山之上的雪水引入到隧道中,流经到每一个居住地 , 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
它是新疆人们为了解决饮水困难而发明的一种东西 , 这种东西可以把低处的水引向高处,可以解决人们用水困难问题 。
它是人们为了引入雪山上的水,引入地下 , 进入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设施,可以说是完全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智慧 。
汉代开挖暗渠时,距今2000多年了,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 , 被称为中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
坎儿井发明人,急!急!急!关于几道物理问题》速度,明天就交

文章插图
5、坎儿井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冬天会不会结冰?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朝代更迭,每个朝代都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落后的年代,古人们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 。现在很多古代的文化财富和建筑,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是历史最好的礼物 。比如在古代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新疆地区的人们就发明看坎儿井 。为了提供人们日常所需的水,新疆人民发明了坎儿井,坎儿井的水来源于低下的自流水,而且在冬天的时候也不会结冰 。
一、坎儿井的水源
坎儿井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工程建筑 。坎儿井利用了吐鲁番盆地北高南低的特点 , 在地面上了凿了竖井 , 然后在地底下建了暗渠 , 在上面也有一些明渠 , 坎儿井的水就来自于地底下的自流水 。因为坎儿井对于选址也很重视 , 一般它的地质是比较疏松的,便于自流水渗透通过 。
二、坎儿井冬季的水不会结冰
对于一般的水源来说,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冬天特别寒冷 , 水一下子就结冰了 。但是坎儿井冬天的时候水是不会结冰的,这也是它巧妙的地方 。坎儿井的真正水源实际上是来自雪山上的 。因为雪山的冰融化,渗透到地底下,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储蓄 。坎儿井是暗渠疏松 , 因为受到大气的影响很?。?水温也是相对较高的,所以一般是不会结冰的 。
坎儿井的水经历高山冰雪融水,还有地下水供给,它的水源是很稳定的 。而且坎儿井的水也是经过了沙砾的层层过滤,污染比较少,水质也是很好的 。坎儿井的出现解决了人们用水的一大难题,所以 , 坎儿井的这个发明凝聚了无穷的智慧,也利用天然的优势,造福了人们 。
坎儿井的水是从地下来的;冬天不会结冰 , 地下水在冬天的温度比地表水的温度还要高一点 , 还没达到能结冰的温度 。
从地里流上来的,冬天不能结冰 。因为坎儿井的水是从地里流上来的 , 水四季都是特别温暖的所以冬天是不会结冰的 。
坎儿井的水来源于低下的自流水 , 在冬天的时候也不会结冰 。因为是在地面上了凿了竖井 , 然后在地底下建了暗渠 。
【坎儿井发明人,急!急!急!关于几道物理问题》速度,明天就交】坎儿井的水是冰山融化的地下水,在冬天的时候,虽然新疆地表会结冰,但是坎儿井在地下,是不会结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