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动物园读后感摘抄( 四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直至东西柏林合并,两个动物园之间剑拔弩张的拉锯战终于画上句号 。
故事看到最后仍是意犹未尽 。就像听完睡前故事的孩子一样,最后总是会问上一句:后来呢?这本书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点就在于它专门设置了“后来怎样?”这一章节,让喜欢刨根问底、好奇心满满的我一次看个过瘾 。
柏林人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动物狂热的喜爱使得动物园在经济萧条的年代依旧能够顽强地存活下去 。德国统一后,东西柏林两个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动物园都得以保留,柏林也成为了德国唯一一座拥有两处大型动物园的城市 。
总而言之,《别人的动物园》这本书不论是内容选材,还是装帧设计都很用心,真的非常值得一读,强烈推荐!
《别人的动物园》读后感(四):别人的动物园卷起来了
当下社会有个流行词叫社恐 。意指不愿意(恐惧于)与他人交往甚至交流的人 。如果可以做选择,找动物还是找人做朋友,可能都会选择前者 。选择前者的人,会被称之为“动物人”(Tiermenschen)——他们善于同动物打交道甚于同人类 。
不过社恐人可能会想打我,社恐人不一定也愿意与动物打交道啊 。
那这里就先把社恐人忽略,重点讲讲“动物人” 。
愿意跟动物打交道的人多得是,但把动物或者动物园当作毕生志业,倾注全身心精力甚至家庭也要靠边站的,没有几个 。在扬·莫恩浩特(Jan Mohnhaupt)的《别人的动物园》这本书里,就有两个:
海因茨-格奥尔格·科略斯,西柏林动物园园长 。
海因里希·达特,东柏林动物园园长 。
这本书的基础是这两位同于上世纪50年代到达尚处于分裂状态的德国,并分别担任东西柏林动物园园长,他们的不和,只有更,没有最——他们都想在自己任内打造最大最优秀的世界性的动物园 。所以“人有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心态就此形成,换做今天的语言来说,他们两位带着自己管理的动物园,卷起来了 。
乍看之下,仿佛只是两位园长的私人恩怨 。但在这本书中,作者要表述的是,人类只要开始政治斗争,一切都可被作为工具,动物也不例外 。他提到的观点特别有意思且值得注意,那就是,正因为柏林分裂成东西两瓣,两位园长才有机会在自己所处的那一瓣里享有巨大且特别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 。
依靠动物和动物园建立自己的声望和社会地位不容易,试想今天,你能知道或者记住哪个动物园园长?所以,让他们成为那时候的他们,背后原因多层且复杂 。
首先是当时德国的动物园文化 。如果米珂·洛舍尔说得没错,柏林东西两个动物园是当时压抑于分裂状态的人们的“心灵自留地”,那么动物园本身就有自己一定的受众,这点容易转化为园长的支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