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怎么写?( 四 )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 。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 。”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
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 。在如今人们对众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 。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 。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 。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 。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 。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 。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 。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 。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 。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 。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