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中的冥想:奥哈拉诗精选读后感1000字( 三 )


从他那些为数不多的“精品”来看,他不算是一个冒牌诗人,至少属于那种容易吸引不少围观者的“即兴歌手” 。假如,他能把才华分配些运用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个演唱中,他肯定是个一流的词作者和作曲家,一定会成为可比肩鲍勃·迪伦的好歌手的 。可惜,他没能成为一个创作型的蓝调歌手,实在是有点浪费了 。
性格即命运,角色即选择 。因此如果作为一个搞艺术的,奥哈拉绰绰有余,但要说一流诗人,他还是差一大截,毕竟他本人骨子里可能并不屑于做一位诗人 。
以上大致粗略说了下个人对奥哈拉的整体阅读感受,然而这本选集里毕竟还是有些可读性的作品,是富于诗性的文字,尽管并不多 。这里姑且展示一首:
即使是在艺术审美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奥哈拉这样新鲜的风味,总有他的一批喜好者,那些跟他具有同类的性格脾气或生活和艺术态度的人群中,总会好他这口的 。
最后这样说吧,他是一个有价值和趣味性的的写作者 。
《紧急中的冥想:奥哈拉诗精选》读后感(四):画家中的诗人 | 译者序
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美国作家、诗人、艺术评论家,他曾担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副馆长,在纽约艺术界声望卓著 。奥哈拉被认为是纽约派的领军人物,这是一个由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组成的非正式团体,活跃于20世纪50、60年代,他们从爵士乐、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绘画和当代前卫艺术运动中汲取灵感 。
Frank O'hara
1926年3月27日,奥哈拉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在马萨诸塞州长大,是他父母的非婚生子 。1941年至1944年,奥哈拉在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奥哈拉一生都是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在会见新伙伴时,他常常会突然弹奏大段的拉赫玛尼诺夫,令他们感到震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哈拉在南太平洋和日本服役,是“尼古拉斯”号驱逐舰上的一名海军声呐兵 。二战结束后,奥哈拉入读哈佛大学,主修作曲,深受当代音乐、视觉艺术的影响 。艺术家兼作家爱德华·戈里(Edward Gorey)是他的室友,也是他的初恋 。这期间他也写诗,并阅读兰波、马拉美、帕斯捷尔纳克、马雅可夫斯基以及勒韦尔迪(Pierre Reverdy)的作品,这些都是他最喜爱的诗人 。在哈佛,奥哈拉遇到了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并开始在《哈佛倡导者》(The Harvard Advocate)上发表诗歌 。尽管奥哈拉热爱音乐,他还是换了专业,于1950年以英语学位从哈佛毕业,之后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读研究生,1951年获硕士学位 。那年秋天,奥哈拉搬进纽约的一套公寓 。不久他便在MOMA前台工作 。事实上,他一生都在MOMA供职,策划展览,为展览和巡展撰写介绍和目录 。1966年7月24日凌晨,奥哈拉在火岛度假时,被一辆沙地越野车撞倒,第二天因肝脏破裂离世,终年四十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