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她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
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也提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陈丹凤老师在引导学生直观排出衣服的搭配方法后,提问学生:如果不能去动这些衣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表示它们的搭配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也很好,并且呈现的生成资源可以让老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中看到方法的“优化”过程,这节课到这里已是高潮,但美中不足的是,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而是让学生呈现出的优化资源白白浪费 。应该说数学学习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不断让学生从形象中抽象出来,而非让学生一直停留在表象中,这样对学生思维发展也是不利的 。
何立娜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选择路线的教学设计中,先安排2对3的路线,再安排2对4,2对5的路线,层次不断提升,并有意引导学生说出2对3的路线其实就是2个3,2对4的路线其实就是2个4,其用意就是要抽象出用乘法来算出排列的方法,这是搭配算法的最高境界,但可能是由于时间不够,最终老师没有对此进行总结,学生也没有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没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 。
听《搭配中的学问》心得体会怎么写?
前两天,有幸听了我校王振坤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教学设计上王老师紧抓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课堂上王老师,机智引导,循循善诱,给我们呈现了一节优秀的数学课,现就收获总结如下 。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搭配衣服和帽子的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 。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让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
3、重视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让同桌合作进行搭配帽子和裤子,小组合作讨论“帽子和帽子”的搭配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总之,本课教王老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另外这节课我的思考是在教学中怎样把握教学的起点,如何处理好“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如何适时地建立数学模型 。引导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充分经历体验感悟、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不断发现规律,提高能力 。这也是我今后所要努力的目标 。
- 读《奥运精神伴我成长》有感怎么写?
- 宽恕自己读后感作文怎么写?
- 朝花夕拾读后感六年级400字怎么写?
- 三国读后感作文怎么写?
- 护理工作者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 团队凝聚力的拓展培训体会怎么写?
- 读《长袜子皮皮》有感作文怎么写?
-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作文如何写?
- 参观校园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