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温和养育》读后感100字( 八 )


看完这本书之后,内心有了更为清晰的答案:倾听孩子,共情她的需求 。这样当她感到痛苦难受的时候,会更愿意在第一时间和父母倾诉,并寻求我们的帮助 。
对孩子的共情,并非溺爱 。对孩子的共情,将会是她成长旅途中最有力量的情感支撑 。
除去在孩子难过的时候表达情感的共情 。那在另一方面,当面对熊孩子一些惹人讨厌的行为,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孩子将厨房的东西全部扒拉出来,半罐盐洒在了地上、将一整包压缩汤料砸碎了,洒在盐罐子里 。为了让这堆混合物更有味道,还倒了大半瓶醋进去·····
面对自己的杰作,还用汤匙作画,借助杯子进行各种图案印制····
亲爱的佳坤同学,相信我们果子同学再长大一点点,这样的事情对她来说会有过之而无不及,遇到以上类型的情景,你会怎么做呢?
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作者本人身上 。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虽然是一个育儿书作家,也不无例外地为之感到生气 。但是深呼吸之后,她就开始反思:“她们做的事真的不可接受吗?她们真的做错了吗?”
她转头就提到:“她们只是充满好奇并对世界感兴趣而已;她们甚至学到了远超出一门科学课可以教给他们的知识 。比如液体和固体的特性,形状和图案制作、精细动作的协调技巧,而且这些都是自发的 。”
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其中有一个孩子竟然用便便作画 。作者非但没有为之感到生气和羞耻,反而共情地提到:“孩子喜欢探索便便温暖、粘稠的质地,惊叹于它油彩般的属性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他自己「生产」的东西 。”
当她意识到孩子想玩类似便便一样脏而且有色彩的东西,于是她就买来橡皮泥和油彩给孩子作画 。最终“用便便画画”的行为宣告结束,作者也松了一口气 。
如何将育儿中的各种“危机”事件,巧妙的转化为一次发展式养育,并让孩子在其中收获情感的愉悦和认知的升级? 这需要养育的智慧,同时也需要家长打心眼里尊重孩子的天性 。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特质,那估计面对探索欲极其旺盛的孩子,家里每天都要上演各种咆哮式的战斗 。最后只能是家长和孩子都极其不开心,也扼杀了孩子最为宝贵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
作家兼教育家约翰·霍尔特说:“孩子们天生就热切地渴望尽可能地了解周围的事物 。如果我们试图掌控、操纵或中断这个探索过程,孩子本性中独立科学家的特质就会慢慢消失” 。
现在的很多育儿专家,在面对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时,都希望能够尽快消除这些不良行为,让家庭恢复安宁 。但是这些“快捷”的方法,在长期看来,对家长和孩子看来都是好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