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读后感锦集( 三 )


《玛丽》读后感(四):玛丽,纳博科夫心中的Karner blue
纳博科夫于1920年代中期在柏林逗留期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玛丽》 。与他的许多作品一样,都包含了关键性的自传元素 。玛丽这个角色取材于纳博科夫的初恋——柳西亚 。他是1915年16岁时在维拉庄园的一个亭子里遇到了这位15岁俄罗斯女孩 。纳博科夫与她在一起的时间记录在他的自传《说话,记忆》的最后一章中,她被赋予了化名“塔玛拉” 。在英文版的前言中纳博科夫证实了这种联系,他写道:“玛丽就是塔玛拉的孪生姐妹 。”,而他本人也化身书中的男主角加宁,因俄国革命与塔玛拉分离,被迫作为流亡者进入柏林 。
这部小说在1920年代最初因其创造性的结构和对革命前俄罗斯的生动描述而广受欢迎 。然而,在当代评论家中,它通常被视为纳博科夫早期的、相对年轻的作品,写于他成为作家之前的时间 。纳博科夫本人似乎也有同样的看法,至少在技术层面上是这样,因为他认为这部作品是一个“天真和缺乏经验的人工制品” 。此外,纳博科夫决定在他的俄罗斯小说中最后翻译和出版《玛丽》的英文版,这也许表明了他对其质量的看法 。然而,他本人似乎对这第一部小说也有温和的一面,大方地承认了“对往事依恋的伤感刺痛” 。
从这本处女作中已经可以看出纳博科夫华丽却忧伤的辞藻,相比他后期的成名作《洛丽塔》,我更偏爱这本《玛丽》,它就像刚刚羽化后的小灰蝶,一切还毛茸茸地收敛着,不那么绚丽夺目,也不那么絮絮叨叨 。纳博科夫用生命、感官和心理使琐碎的事物充满活力,并赋予物体灵魂;他时时刻刻注意到细微的色彩、气味和声音的差别;在他的注视下,通过他的话语,一切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意义和真相 。正如《玛丽》中,他通过时间、记忆和意识之间的穿插描写,展现出加宁与自己创造的初恋形象作斗争,并最终用四天结束了他蝴蝶般的梦境,踏上了全新的旅程 。
除了辞藻以外,纳博科夫常常在他的小说加入蝴蝶的比喻,比如玛丽“正沿着一条幽暗的、沙沙作响的小路奔跑,奔跑中那黑蝴蝶结就像一只巨大的黄缘蛱蝶 。”;又或者“他们的信件居然能穿过那时可怕的俄国,真有奇妙与感人之处——就像飞过战壕的卷心菜白蝶 。”
这无疑展现了纳博科夫的另一面,对蝴蝶的狂热 。很小的时候,他就受到了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所写的昆虫书籍的启发 。在广泛的收藏生涯中,他从未学会驾驶汽车,他依靠妻子维拉带他去收集蝴蝶 。在20世纪40年代,他作为一个动物学研究员,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负责整理蝴蝶标本 。
大多数的崇拜者只痴迷于他的文学作品,很少去探究他的这一方面 。其实在蝴蝶研究上,纳博科夫的技术性非常强,主攻灰蝶科的分类,并首次描述并命名了一种未知的蝴蝶——Karner blue(Plebejus melissa samuelis),该物种属于Nabokovia属(用纳博科夫名字命名以肯定他工作中的荣誉) 。在小说《普宁》中,纳博科夫描述了这种小小的灰蓝色的蝴蝶,不过并没有给它们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