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天堂”》的读后感大全( 四 )


《劫后“天堂”》读后感(四):《劫后“天堂”》简体版出版杂记
一、缘起:游园惊梦兴趣爱好使然,我对江南、对苏州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正因为如此,从大一开始,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便有“任性”和清醒的定位 。本科时,虽然身处荆楚,但仍然致力于江南史的研习 。我不爱去图书馆,研究著作和常见史料,通常都是买回来,这样可以随意在书上划线和写批注 。我也不爱在桂子山自习,因为人多地窄,当时基本上是到隔壁理工大找个教室读书、抄史料 。但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有一学期,几乎每晚都会去学院资料室点读、抄录《(同治)苏州府志》 。在此基础上,大学四年,我的学年论文、科研立项都基本围绕江南史和苏州史展开;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则是《从山塘到虎丘:明末清初苏州的山水逸乐、政治变异和文化意象》 。
本科时,非常喜欢在武汉三镇逛旧书店,第一次接触巫仁恕老师的书,便是在旧书店买到的 。那时,汉阳归元寺旁边有几家旧书店,能够淘到一些很不错的学术书 。在汉阳旧书店买下巫老师《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一书,激起了平日里读史料时的一些问题意识,比如服饰与生活 。
从江城到沪上,从华师到华师 。硕士三年在江南度过,依旧做苏州城市的研究 。但课业之外,与二三子流连于吴山越水之间,饮酒拍曲、赋诗填词,结果自然是“跑偏”和荒废了专业 。福兮祸兮?吾不知也 。诚如辛稼轩《贺新郎》词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到最后,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从山塘到虎丘:清末民国时期的苏州城市与社会文化》,自己很不满意,但“旧学渐荒新不进”(寒柳堂诗句),也是无可奈何的结局 。
七年的求学生涯,大部分的所谓学术论文,都是以苏州尤其是“从山塘到虎丘”为中心 。可见“执念”之一斑 。
工作后,买书、读书依然是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只是多了一项“做书” 。2018年底,我从文献分社调社科分社,迎来了新的挑战,开始着手学术图书的策划工作 。2019年1月26日,我给巫仁恕老师发了一封邮件,叙旧和约稿 。经过几番打磨,《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简体版终于面世了 。巫老师在简体版序言中说道:
其实我和隆进早已认识,在2013年由华师大上海史研究中心和哈佛燕京学社、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比较视野下的中国都市研究”高级研修班,我受邀担任讲员,其间我认识了隆进 。他当时正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而他的硕士论文也是我所关心的明清以来苏州文化精英,我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他当时送我到车站的时候,我们聊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是他毕业之后到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任职,我们还有缘分能够再度联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