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天堂”》的读后感大全( 五 )


这是我和巫老师的缘分,也算是我与苏州的缘分 。但巫老师提及的那次学术活动,我没有找到当时的照片,但在研修班上,我抱着巫老师的书请他签名的场景历历在目 。
能够做一本与自己专业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高度吻合的书,这种体验,犹如《牡丹亭》中杜丽娘“惊梦游园”,喜相逢,似梦中……
宋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录了一句谚语:“天上天堂,地上苏杭 。”后世流传,便演变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赞语 。清人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说道:“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孙嘉淦在《南游记》中则云:“姑苏控三江、跨五湖而通海,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 。”大吴胜壤,姑苏繁华,可见一斑 。
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苏州城市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自此以后,上海逐渐成为江南的经济中心 。全面抗战爆发,苏州沦陷,城市再遭重创 。《劫后“天堂”》的第二章,巫老师冠以“从天堂到地狱”的标题,可谓贴切 。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最富庶的天堂,在抗战时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 。当时的报刊文章已有人以“劫后的天堂”为标题,描述沦陷后的苏州惨状 。
作为不务正业的历史科班生,科研已渐行渐远,做书虽然是当前的主业,但写诗填词却是“极端重要”的“消遣”,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观下列“记梦诗”,或可见吴门烟水、愁端心曲、兴亡遗恨与劫后“天堂” 。
吴歌唱罢几多愁,画舫秋风载酒游 。
虎阜山前名士冢,白公堤外美人楼 。
凭栏怀古终无用,览胜寻幽始未休 。
自古红尘繁盛地,吴门风雅水长流 。
自注:首联状南社虎丘雅集前后之活动 。颔联“名士冢”可专指虎丘陈去病墓,民国二十四年南社友人公葬巢南于此;又可泛指虎丘山塘之历代忠臣义士,为虎丘政治文化之象征 。“美人楼”可专指当年董小宛半塘居所 。然名士美人多流连于虎丘山塘,其亦可泛指前朝风雅文化 。颈联刻画民国初年苏州残存之风雅;尾联抒怀 。论文多废话,不如诗之含蓄 。一笑!二零一三年九月廿二日于沪上 。
书影婆娑忆昔游,可怜无梦到苏州 。
馆娃宫内花依旧,孙武亭边草亦愁 。
清夜轩窗添浊酒,漫天风月下莲舟 。
山塘倚棹寻幽后,怅望吴门泪不收 。
自注:“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已购齐 。二零一六年三月廿六日于全州 。
吴趋风土自清嘉,纪丽吴中感岁华 。
虎阜凭阑思故国,山塘竞渡隔天涯 。
曾将旧梦迷灯下,更忆新蒲插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