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八讲》读后感1000字( 六 )


天降之灾不是为了铸造大师们的步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而是因为大师们早已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已经具备了抛开外境,稳固内心的能力 。
苏轼之前的词从应歌而作,有调名表明唱法 。之后抛开词调束缚,大多缘事而发,因情而作,主要用于抒情言志 。但是词长于抒情,不用来叙事,苏轼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了标题和小序的形式 。所以苏轼开始写了题序,表明因何事生发 。
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正是由苏轼将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将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 。所以,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就是《水调歌头》的小序,《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典型的叙事词,最大的特点,在于使事用典,冯唐的故事嵌入词中,增强了词的现实感和历史感,这在之前的词中是没有过的 。
“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法,主要体现就是用了题序和用典 。
“以诗为词”是有两个前提的 。
第一个是在密州的三年里,苏轼食不果腹,彻底地脱离了音乐填词的环境,在孤山野地中,词不再是歌舞升平的节律,变成了苏轼手中独立的抒情诗体 。
第二个是“乌台诗案”后遗症,以诗文获罪,怎可迎风而上,短期内避开正统诗文创作,词的文体本就得心应手,此刻自然成为优先首选 。
此刻的词多为阅读而用,并非听曲而舞,抒情言志为主,音律规范反而不再成为束缚,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如泉水汩汩而出,婉约、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形成独一无二的东坡词 。
47岁到被贬黄州,归田躬耕,像他这样的恬静之士,往往就成了陶渊明 。但为何还会出现《念奴娇》这样磅礴大气的赤壁文学?
黄州数月,风头已过,朋友的往来通信越加频繁,躲在清贫之地,心系国家民情,站在“赤壁”幽幽历史名站之地,对照古今、梳理人生,谁知道他还会不会有回到朝廷那日 。当作生命的结束,自然悲从中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从个人情怀到历史自然大空间中转换,强化了词的文学性,弱化了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对于后代词所指出的一条“向上一路” 。
面对赤壁,苏轼先填词,后作赋,先后有了《念奴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文学的大作 。
苏轼至此,已经明确词的创作态度: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
后人对东坡词的喜爱和追随,堂堂正正地把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一样位置重要的抒情文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