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读后感精选( 二 )


在读完本书后,专门看了作者卡琳·施兰格在咨询师之家上的专访,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力图对短程心理治疗有一个比较基础性的介绍 。
《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思维导图
1958年,时任帕拉阿托医学基金会(现在的萨特健康基金会(Sutter health))精神病学负责人的Don Jackson创立了心智研究所(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MRI),随后,Paul Watzlawick、John Weakland、Richard Fisch、Virginia Satir等大师加入MRI,跨界、跨理论的思想碰撞、一时成为家庭治疗的大本营和学术重点,后来从那里生发出了短程家庭治疗、Haley策略治疗和米兰系统模式等 。在1967年,短程治疗中心(Brief Therapy Center, BTC)成立 。
有这么一个比喻:“ 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生理学是父亲,生物学是媒人 。”往往一个新的思潮、理论的出现,会孕育出新的疗法和技术 。MRI一度汇集了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病学专家、控制论专家等等,因此,短程家庭治疗和短程治疗的理论基础自然就包括包括了:系统论、控制论、沟通理论、催眠疗法、激进建构主义等 。关于理论的详细内容我不想做过多的班门弄斧的解释,上述概念已经贴上了搜狗百科的链接,有兴趣可以点击查看 。
1.没有诉求就没有问题
结合后文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个假设是极有创新的 。在后文中重度抑郁、神经性厌食的个案中,真正接受咨询的往往并不是患者本人,而更多是忍受不了的家属 。如果根据传统的治疗,我们会认为患者是“不正常的”,家属是“正常的”,要接受治疗的应该是患者本人 。当然,我们不是说,患者不应该纳入治疗中,相反,当患者无法忍受自身的问题而寻求帮助时,自然,患者就成了主要的工作对象,这里是想强调短程治疗是基于诉求的,而脱离了“正常”与“不正常”的概念 。
这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其实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比如在青少年个案中,可能家长求助意愿会更强,有时候孩子是被拖着来到咨询室的,往往求助动机不强,那或许,可以跟家长工作,而不用勉强的跟孩子工作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对诉求的合理性做出评价 。
2.尝试未果的方法是问题的一部分
这个假设让我想起一句话,叫做“你无法赚到你认知之外的钱” 。
道理是一致的,我们对于事物、事件发展的认知往往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当问题出现了,我们往往会根据我们逻辑体系中的方法去应付,然而,当我们尝试无效之后,因为没有其他的方法,就只能重复着无效的办法,直到结果越来越糟糕 。因此,看书也好,咨询师也罢,其实更多的就是为我们创造出新的视角,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
类似的观点在认知行为疗法中称之为无效的应对方式,比如反刍思维、强迫与反强迫等 。要停止这些尝试未果的方法,不能仅仅跟患者说停下来,别做了,也需要为来访者提供替代性的行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