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狂想曲读后感100字( 六 )


莱姆为我们打开几扇窗,得以一瞥可能的真相,比如细丝状的星云与大脑皮层的相似性,比如宇宙的可疑的精确,比如需要整个海洋来降温大脑和思考过程能令一个星球岩浆沸腾的生物 。太不可思议吗,为什么不可能呢?苍蝇能了解人类多少?我们不过是灭绝和泥人十四眼里的苍蝇 。
莱姆经常是喷射式地丢出一堆极好的科幻点子和素材,令人神往,大呼过瘾 。但是最好不要去具象,不要去投射,一不小心,又是一部无聊的太空歌剧,还是享受那种难以捉摸的,晦涩高深的感觉更好 。这样的作家太少了,莱姆已经诞生一百周年,他的作品,尤其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发光 。
虫子的宿命,不是死于愚蠢,就是被更高级的生命一脚踩死,真心希望我们不会如此 。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四):莱姆小说的思想深度——《莱姆狂想曲》中译本序
文/江晓原
奇特的小说形式
波兰科幻小说作家莱姆的小说集《完美的真空》(1971)和《莱姆狂想曲》(1973)都采用了评论虚拟作品的方式 。从表面上看,它们像文学评论集,《完美的真空》中译本就曾被书店员工归入“文学评论”类中 。
莱姆采用评论一本本虚拟著作的形式来写他的科幻小说,这些著作其实根本不存在,全是莱姆虚构出来的 。而在每篇评论的展开过程中,莱姆夹叙夹议,旁征博引,冷嘲热讽,插科打诨,讲故事,打比方,发脾气,掉书袋……逐渐交代了所评论的“书”的结构和主题,甚至包括许多随意杜撰的细节 。
采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写科幻小说,显然既能免去构造完整故事的技术性工作,又能让莱姆天马行空的哲学思考和大言高论得以尽情发挥 。这种小说形式,按照法国小说家菲德曼(R. Federman)的意见,是模仿了“法国新小说”(Nouveau roman),莱姆对这种说法也没有否认 。
对于运用这种小说形式,莱姆还是相当自得的 。1981年,他在接受菲德曼访谈时,谈到他有一篇作品使用这种技巧的效果:“一位并不存在的德国科学家,为一本并不存在的书写的一篇书评……我假定这本书应该出自某位德国作家之手,但并不打算为此专门写出这本书,而是直接来评论它 。有趣的是,一些历史学家居然真的被骗了,书出版的时候,他们以为这是为一部真实存在的书所写的书评呢 。”
莱姆在《完美的真空》中评论了16部虚构的作品,而在篇幅更长的《莱姆狂想曲》中只评论了5部虚构的作品 。但这两本集子有一个共同点:最后一篇评论都是全书中篇幅最长、内容最有分量的 。
莱姆设想的高等外星文明和宇宙
《完美的真空》中的最后一篇《宇宙创始新论》,不再是直接评论一本虚构的书,而是虚构了一篇“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稿”,这篇发言稿引自一本虚构的纪念文集《从爱因斯坦宇宙到特斯塔宇宙》,但发言稿的内容,却是介绍和评论另一本虚构的著作 。这可以说是莱姆所有科幻小说中最具思想深度的一篇——莱姆试图解释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宇宙那么大,年龄那么长,其中有行星的恒星系统必定非常多,为什么人类至今寻找不到任何外星文明的踪迹?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外星文明问题中所谓的“费米佯谬(Fermi Parado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