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狂想曲读后感100字( 三 )


尽管这一条思路可以折射出莱姆以及他身处的冷战时代的东欧社会中许多真实之处,但对于莱姆本身的创作而言,并不占据主要地位 。
莱姆的许多创作都涉及到了上文给出的“河流问题”的最后几种变形,即当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各种互不相干的绝对差异之后,一些更为隐秘、但却深广得多的普遍联系却呈现在眼前 。
以《索拉里斯星》为例,全书有相当多的文段在描述索拉里斯星海洋的变化,小说有时会掺杂着科学家们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有时则直接描写出现象本身 。许多读者反映,这些景物描述毫无逻辑可言,读起来令人昏昏欲睡 。
但这正是作品试图达到的效果,此时,无论是(小说中)科学家还是读者的理性机制都丧失了效能,如果这些变化只是屏幕上的一堆乱码,或者秋天的一堆掉地上的树叶,那人们很有可能就会放下不管了 。但人们又偏偏被告知这片海洋具有某种“智慧”,那么关于某种结构统一性的假设又让他/她们一再返回那堆凌乱不堪的现象,试图从中解读出某种“规律”,以揭示这种统一性智慧的内在结构——再一次,理性的西西弗斯们徒劳地走向石头,而其结果则早已注定 。
而《莱姆狂想曲》所采用的介绍形式则显然要温和得多了:每一篇介绍似乎都可以视作像索拉里斯海洋的一种变化,看起来似乎存在着一些逻辑链条,例如《比特文学的历史》确实好像是在描述一种“比特文学” 。如果依照这种同一性,妄想从介绍之中倒推原书的内容,那恐怕又要重蹈索拉斯学家的覆辙了 。诚如上文所述,怠惰的习惯让我们总是注意“比特文学”的后两个字而忽视前两个字,但当产生文学的一切条件都业已变化的时候,“文学”还是我们认知中的“文学”吗?
所以在本书中,只有介绍,没有原书 。介绍本身并无意将自己当作渡海的桥梁,它只是静默地呈现了人类智识的边界而已 。介绍背后也并非空无一物,只是那里并不容纳任何智识载具 。
泥人十四在研究所发表了如此宏阔的长篇大论,虽然ta的根本目的并非是给人类提供一条成长的道路(即使有也无法提供),但ta选择留下来说这些仍然是具有意义的,正如莱姆本人的作品并非仅仅是暗示了一种去人类中心的冷漠和疏离一样 。
观看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这正是第一篇看似无关紧要的《死灵》所暗示的,当那些颠扑不破的基础烟消云散的时候,才是真正成长的开始,人类才得以比以往任何皓首穷经的时候都更接近智慧和宇宙本身 。
《莱姆狂想曲》读后感(三):跟着莱姆俯瞰人间
这位“科幻界的博尔赫斯”,跟那一位相同,都喜欢给不存在的书写书评 。作者在前言说:“为了把对某种观点的阐释变成娓娓道来的故事,你必须付出很大的精力——我指的并非脑力 。我之所以走上‘杜撰书评’这条捷径,这是很大一个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