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读后感100字( 四 )


整本书读下来比较轻松,这也许是文中的引文均未引用史料原文,而是以转译的方式用白话书写出来的缘故 。但这也许是想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拿起并翻阅这本书,体会作者笔下那个没有帝号、没有陵墓,或者说没有留下太多东西的王莽形象 。
《王莽》读后感(三):前言
日本家喻户晓的《平家物语》开篇诗《祗园精舍》有云:“祇园精舍的钟声,有诸行无常的声响,沙罗双树的花色,显盛者必衰的道理 。骄奢者不久长,只如春夜的一梦,强梁者终败亡,恰似风前的尘土 。远征外国的事,有如秦之赵高,汉之王莽,梁之朱异,唐之安禄山,这些人都因为不遵旧主先皇的政治,穷极奢华,不听谏言,不悟天下将乱的征兆,不恤民间的愁苦,所以不久就灭亡了 。”[1]
在这首诗中,本书的主人公王莽被贴上了“骄奢”的标签 。毫不夸张地说,在日本,自《平家物语》问世起,王莽就一直背负着篡权者的骂名 。当然,王莽一度断绝西汉刘氏一族帝位的一脉相传,建立新莽,这在历史上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从结果来看,也正如《平家物语》所描述的那样,他“不听谏言,不悟天下将乱的征兆,不恤民间的愁苦”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篡夺前朝政权,自立为王者大有人在 。为何唯独王莽一人要遭受如此责难?想必其中自有原因 。
在王莽政权覆灭后,汉室刘氏一族的刘秀一统天下,是为东汉光武帝,被誉为中兴汉室的一代英主 。而为了主张东汉政权的正统性,就必须对王莽政权进行负面评价 。在东汉时期,对王莽或其政权稍加偏袒的言论都被视为禁忌 。在东汉前期的王充所著《论衡》中,其对王莽的批判随处可见 。甚至曾为王莽效力的桓谭也在其著作《新论》中对王莽的政治家资质进行了非常苛刻的评价 。桓谭为光武帝所厌恶,遭受冷遇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批判谶纬之说,另一方面想必也是因为他与王莽的关系 。此后,东汉学者也习以为常地对王莽进行丑化 。即使到了后世,也几乎看不到对王莽的正面评价,就连唐代史学家刘知幾也毫不意外地将王莽视为篡权者 。显而易见,《平家物语》中对王莽的评价也继承了上述立场 。
将王莽痛批为篡权者的关键依据应该是毒杀平帝一事 。根据《汉书》记载,翟义在讨伐王莽的檄文中提到了这一“事实” 。另外,根据《后汉书》记载,隗嚣在起兵伐莽檄文中历数王莽罪状,其中也包括这件事 。宋代的《资治通鉴》继承上述观点,从正统论的角度出发,明确地记载了鸩杀平帝这一“事实”,这给近代以前的王莽批判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合法性 。清代考证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王莽之败》中,引用《论语》“今之愚也诈”一语,指出王莽正符合这一点 。另外,在《王莽自杀子孙》一节中,他认为王莽之所以迫使自己的子孙和兄长的儿子自杀,是因为“其意但贪帝王之尊,并无骨肉之爱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赵翼并未明言王莽毒杀平帝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