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读后感100字( 五 )


近代以降,学界针对王莽的评价发生了转变 。其中,胡适的《王莽》一文应该是近代中国人所著王莽论的开山之作 。正如这篇文章的副标题“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所示,胡适认为王莽制定的诸多政策具有近似于社会主义的思想 。他甚至认为,从有关六筦[2]的诏书中,可以看出王莽深谙国家社会主义之精髓 。德国学者奥托·弗兰克的观点与胡适相似 。不过他没有像胡适那样给予王莽高度评价,而是将王莽的诸多政策视为国家社会主义实验 。
然而,胡适或弗兰克认为王莽的改革具有近代国家社会主义改革性质,其实是将自身对于现代问题的关注过于直接地投射于历史事件而得出的结论,从这种意义上讲,不得不说这种理解仅浮于表面 。走进历史世界时,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是有必要的,但在方法上必须首先对历史世界中的“情况”进行一次过滤 。王莽在其所处的政治环境中,如何理解当时的社会课题?在宦海浮沉中寻求自保的同时,又如何尝试解决这些社会课题?要理解王莽,不正需要以此为立足点吗?
早在1920年,日本的吉田虎雄便在《王莽的社会政策》一文中肯定了王莽卓越政治家的身份,而河地重造于1970年发表的《王莽政权的出现》则是一篇剖析内在本质的“王莽论” 。河地重造认为,“他(王莽)并非只是一个梦想家,也并非偏执的权力欲望集合体,他以自己的方式审视社会,并立志对社会进行改革” 。这种解读王莽的视角是值得重视的 。河地先生还指出,从历史学角度弄清王莽政权,“不仅能够明确以武帝在位时期为顶点的西汉政治体制向东汉体制过渡的过程,还可以尝试对古代中国的特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他立足于这种立场,试图将诸多与王莽政权相关的历史事件还原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当中,并进行评价 。河地先生对王莽其人及其政权进行了客观的解读,其研究开创先河,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基本立场和普遍共识 。
这一研究方向性值得赞同,不过讨论却仅仅局限在王莽政策的层面上 。然而,日本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王莽传记,因此解读王莽施政心理所必需的,自青年时期起的人格形成过程、各种政治经历、思维特征等都不甚明了 。在对那些视王莽为与时代格格不入、大逆不道的篡权者的立场进行反思时,这一现状给构建批判理论带来了困难 。
因此,本书将参考近年来王莽及其政权的相关研究,围绕王莽的时代理解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意识、政治决断和形成与开展的行动,对其一生进行考察 。相信这本书会帮助读者判断这样一个问题:“王莽究竟是不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伪善篡权者?”
译者注:
[1]译文引用自《平家物语》,周作人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1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