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锦集( 二 )


第二讲《没有旗子 没有标语》中有一个观点非常新,是我之前所没有看到过的 。我给大家引一段书中原文:“奥地利的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舍勒在论述现代性伦理时,提出了怨恨理论,对现代性的阐释进入了心理学的层面……马克斯·舍勒的怨恨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出现,主要是唤起人本主义对自然主义的反抗,个人对集体主义的反抗,世俗主义对神圣价值的反抗 。”王干先生说汪曾祺先生的写作是不“怨恨”的写作 。王干先生认为中国整个现代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中都弥漫着一种明显的怨恨情绪,鲁迅的《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茅盾的《春蚕》等都带有怨恨情绪,发泄对旧社会的不满 。后来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都是针对现实或历史对人的伤害进行“怨恨”书写的 。而汪曾祺则坚持自己“人间送小温”的文学理想,在经历了那个动荡年代之后,在伤痕文学热情高涨时,他则清清淡淡地写人与人相濡以沫的暖意 。
(这里我们还可以对比翟业军教授的论文《“人的心,是脆的”――从<受戒>看汪曾祺创作心理》来看 。论文认为“《受戒》全篇洋溢的内在欢乐根本不符合汪曾祺彼时的心境 。愤懑之人如何奏出清新、柔美之音?……审查略松后,他稍稍平和,开始提起搁置已久的画笔作画:他画的画都是怪里怪气的,瞪着眼睛的鱼,单脚独立的鸟 。画完之后还题上字:八大山人无此霸悍 。他是借画抒发自己心中的闷气” 。二位评论家的观点相左,大家可以对照着看看 。)
才开篇两讲就给人如此耳目一新的感受,后面的内容更加精彩,我就不剧透啦 。我的感受不能完全概括这本书的好,大家感兴趣还是看书吧!强烈推荐哈哈哈!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三):润笔以情多宛转,要为人间送小温
《汪曾祺十二讲》书如其名,就像娓娓道来的十二堂文学课,堪称一本阅读汪曾祺的入门指南 。
书中分十二讲,对汪曾祺的文学、书画艺术乃至美食品味等进行了系统的解读 。由于本书将作者多年来的论著、讲话集合成册,书中内容出现了不少重叠的部分,也有一些观点上的前后不一;但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所说,这也是多年来他内心波动的流露 。对于这些解读,读者可见仁见智、主观摘取 。
总的来说,要理解汪曾祺的文艺创作,这本书的确能带来许多有趣有益的联想和角度 。
作为千禧一代的年轻人,汪曾祺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 。在教材里、课外读物里,我们多次见到这位老先生的文字,但是大多是散文 。在高中以前,我们读到了他的《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其中对美食的描绘令人垂涎三尺;如今,虽然或许早已经记不得文章里的词句了,但是对那些美食的向往却深深根植于脑海,由于至今没有机会亲身品尝,始终念念不忘,将其引以为此生必要尝试一次的“人间至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