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读后感锦集( 四 )


p.392
“对西方进行了解的结果是帮助我认识东方 。越是接触西方 , 越是珍惜自己的文化 。"这一点我再赞同不过 , 留学前只知中国的文化好 , 却不觉得我们的文化有多特别 , 直到我站在陈列在V&A、大英博物馆等英国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和艺术精品面前 , 我原有的 , 关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感觉都变了 。面对外国友人的赞叹和他们抛给我的无数个关于祖国文化的问题 , 我竟无法达到预期的一个中国人应对自己文化了解的深度 。哎 ,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中国 , 又正值古今思想和中西思想纵横交织的时代 , 我们的思考理应更加全面 。
p.388
好不容易拐过思维的大弯 , 准备在艺术上大显身手 , 经济上的窘迫过于真实 。有多少我们想做却没钱或舍不得投那么多钱做的作品!有多少比赛 , 投稿时就要收一笔投稿费 , 又有多少比赛投稿时免费 , 入选了却要征收展费 , 割着青年艺术家的韭菜!
p.383
如果不是长期的兴趣 , 真的很难坚持下去 。国内的生活速度、生活压力、世俗之见无时无刻在击打着我们的内心 , 我无数次地问自己是否应该坚持下去?但每每看到好的作品 , 热血沸腾 , 思维活跃 , 灵感迸发 , 一时技痒 , 又继续投身于新作 。活着一辈子 , 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保持初心 , 并掌握自己的速度 , 好的作品并非一日之功 。“新作帮你发现旧作中已经有的东西 , 旧作又是对新作核心部分最好的注释 。只要自己决定去做的 , 没有哪一个是不属于这个循环线索里的 。”徐冰32-36岁间创作了《天书》 , 39岁时创作出《英文方块字书法》 , 48岁做出了《地书》 , 49岁时有了《背后的故事》、《何处惹尘埃》这些列入各种当代艺术研究书籍的经典案例和海外艺术课堂上被赞不绝口的作品 。他一直没有停下创作和思考的步伐 , 62岁 , 他执导了没有摄影师 , 没有主演的电影《蜻蜓之眼》 。印象中他还是那个在艺术上大展拳脚的少年 , 他总是紧跟着这个时代 , 似乎跟我们没有什么代沟 , 没想到他现在已经66岁了 。
养蚕的小鲜肉徐老师
原来文字也能写生!
这孜孜不倦的背影 , 看得我五味杂陈!
【《徐冰》读后感锦集】这本书像是一位艺术家的自传 , 也像是一堂lecture —— 一位艺术大师非常真诚地与我们分享艺术创作的思想与方法 。徐老师每每谈起艺术创作都是那么一针见血 , 满满的干货 。可惜不在北京 , 没有去到他的新书签售会 , 没有拿到男神的签名 。当时在伦敦 , 我就想着要签名 , 不过真的是不好意思 , 毕竟讲完都那么晚了 。有的艺术家搞噱头也能获得偶然性的成功 , 但是我相信真正爱艺术的人一定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一直缠着我 , 睡前想着 , 睡醒了也想着 , 有可能睡梦中还在想 , 那么一定要去把这个想法做出来 。“我们是体验者 , 是搞艺术的人 , 是从人的出发点 , 而不是从宗教或哲学的出发点出发 , 因为我们着眼于人的问题 。”徐冰说的很对 , 我们搞艺术就去体验 , 就去实验 , 去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 , 说别人不曾说过的话 , 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 。“假戏真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 艺术的力度就会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