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摘抄( 十 )


第2种无脑吹是受制于人吃人嘴短导致的 。一般传记都是名人委托作者去撰写,名人有故事有钱,作者有文笔能编,于是商业合作 。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传记,基本没有任何客观研究的价值,基本等于花钱给自己打广告,最近有一本新书,名字我就不提了,关于一个国际大型家居品牌商业帝国和创始人的传记,虽然序言部分作者极力划清界限声明自己绝对保持客观书写,甚至不吃名人一顿饭,以保证自己可以中立书写,结果写着写着到后面完全是一派跪地膜拜,把名人夸上天的态度,真是令人恶心 。
之所以在这里浪费笔墨写这种看似和本书无关的“名人传记通病”现象 。目的是想说,这本《发明家的世界史》是客观的 。这些百年前的科学家显然与作者没有利益往来,而作者探究的方向也不再是假模假式地刨根问底毫无逻辑地追究“科学家姥爷什么性格”这类无脑问题 。
我相信宇宙的奥秘至今还没被人类探究万分之一,但是科学家前辈这种燃烧自己的精神,和那些再战场上明知必死还要冲锋陷阵的战士心情,真是无异,喝酒后,不要读这本书,他会让你失去理智为英雄的科学家的牺牲精神而哭泣,他们不是中国人,但是那种为了真理献身的狠劲,真特么让人敬佩 。
作者笔风给人的感觉就是简洁,没有拖泥带水,也没有带节奏带情绪去刻意渲染感情方面的共鸣 。但是这样直白的书写,更能体现科学家有时候那种为了事业投身的精神,其实不是那种上战场的拼搏精神,毕竟都是一些面对实验室和论文的科学家,他们的勇敢,可能更多体现在对自己研究领域忘我超然的专注上 。看到居里夫人老公皮埃尔1906年不幸被一辆马车碾压身亡的时候,我潸然泪下,人类真不容易,你说,人类从亚当夏娃盘古开天一个个如初生婴儿来到地球,又像被神明抛弃的婴幼儿独立成长,一步步摸索造物者创造的逻辑,披荆斩棘地探索各种原理,结果,好不容易出来一个聪明孩子,探究出一点点线索,就被命运无情碾压,被一辆马车,碾压,身亡,真的不容易,真的,科学家,是光靠脑子吗?是靠命,豁出去,去研究去探索,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头3年,住在斜顶阁楼,没有暖气,没有水电,没有怨言,默默接受,艰难困苦的现实环境中,她就说了一句话,“自己的生命,要为科学而燃烧” 。确实马克思说得对:“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这种默默付出淡薄生死的专注才是值得感动的 。
科学家是鲜活的人,而不是具有神性的圣徒,居里夫人也会给孩子织毛衣,并且每天晚上都会哄孩子睡觉,等孩子睡着了再和丈夫展开激动人心的科学实验(此处指研究放射性物质镭);而说出那句“有一些人笑了,有一些人哭了,大多数人惊呆了,一声不响 。我心中浮上了古印度圣诗《薄伽梵歌》中毗湿奴对王子说的一句话:‘我将变成死神,世界的毁灭者’(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看到原子弹在日本的情形之后,说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但是,奥本海默本人年轻时候在剑桥上学,完全是个纨绔子弟,可以算最有钱的那批学生,因为和自己的老师起了严重矛盾,甚至把浸泡过实验室有毒化学物质的毒苹果放到老师桌子上,索性老师没吃,他也因为家里有钱平事没受到什么影响 。他的复杂人性,和芸芸众生是一样的,矛盾、复杂、痛苦、怜悯等等,都能在一个人身上体现,这是人性 。很多情况下,各种浮夸传记总是会美化人性,给科学家名人赋予很多神性的光辉,而这本书没有,就是直接记录书写,这也许符合德国人务实的风格(本书作者是德国人),这种书才是我所喜欢的客观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