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读后感摘抄( 五 )


所谓佛教的某些面相,川胜和之前的塚本善隆一样,把目光投向了净土教 。在对《魏书·释老志》的译注之後,塚本增加了关于周武的法难一段论述,後来附在《支那仏教史研究·北魏篇》之後,成为《著作集》卷二的最後两章 。在这篇长文里,塚本做了一个非常惊悚的判断,他认为周武法难是南北朝佛教走向隋唐佛教,大而言之,是印度佛教转变为中国佛教,过去的佛教转向当下生人的佛教,这样一个转变中必要的一次自我升华 。这个观察与他的造像尊格转移三段论其实一脉相承,直接的依据其实是道宣 。道宣基于入蜀考察的见闻,对卫元嵩的圣者身份做了某种肯定,其实有政治上的考量(元嵩预言周隋废兴,又言皇唐受命) 。但到了塚本这里,则在思想史意义上,肯定了卫元嵩建立平延大寺的激进主张 。
川胜这里接过塚本的问题,提出对旧的城市佛教,清谈佛教的扬弃,为何没有出现在南朝,而出现在北齐(第155页),做了一个独特的解释 。选取的个案则是南岳慧思的前半生 。其核心的论点是认为从《立誓愿文》到《法华经安乐行义》,虽然教理学的重心从般若转向法华,一脉相承的是对禅定的特别重视,这是慧思受到北齐境内主流僧界攻击乃至迫害的原因,其援引《法华经》,超越了《大智度论》所规定的“大品次第义”,而强调“法华圆顿旨”(第172页),突破了传统的修行次第,而创制了许多号称“大乘戒”的激进实践,甚至主张别人骂你也别总忍着,跟丫对骂(于刚强恶众生处,为调伏令改心故,或与粗言毁呰骂辱,令彼惭愧,第178页),其非主流的程度不下于三阶教 。
与之颇堪类比的是早期的达摩禅,他们都从北齐佛教腐败的肌体边缘产生,川胜认为,在禅与般若关系的理解中,达摩禅与慧思禅法的原始体验是共通的,後来以《楞伽》还是《法华》张目,只是所依据经典不同(第176页) 。
最後,川胜对慧思所处时代环境做了描述,从外面讲,是慧思成长的边境地域的悲苦现实;从内面讲,则是北齐後期迅速流行的末法思想和末世氛围 。这里向来的棘手之处在于,《立誓愿文》比宣说末法万年的《大集经·月藏分》成立年代早,而慧思也没有到过邺城 。川胜的解释是,慧思间接从别人那里得悉那连提黎耶舍所传末法之说 。
附带一提,川胜对慧思所代表的底层运动做了一个定性,认为代表了“旧身份社会解体的普遍呼声与新社会诞生地的强烈期盼”(第190页) 。如果读过谷传氏对六镇起义和川胜本人对侯景之乱的研究,这一结论想必不陌生 。
我个人认为,此说问题在于,如何解释末法之说在北齐主流僧界的接受,既然认为三阶教从灵裕教学衍生,怎么能说末法的思潮是一种底层自觉呢?如果将城市佛教与山林修行的对立定性为新旧佛教的递嬗,那么禅宗的东山法门到两京法主,同样的推移又发生了一次 。当然我并不认为这一对立是佛教史上普遍现象,每一次新佛教运动,确实带来了教理和实践的单向性变化,只是其内涵,比东洋史京都学派所坚持的分期论要复杂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