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往事》读后感摘抄( 四 )


文字带来的冲击力使人震动,应该说这还是个很适合影视化的故事——90年代初东北的冰封小城,误入歧途的女孩、深藏不露的杀手、层层叠叠的尸体、初入警界的民警,令人震惊的恐怖罪行,一波三折的办案经过,绝望中的人性挣扎……通过这一切,时代和人性都展现了出来 。
这本书中的故事也让我们反思,什么是好的公安报道 。其实无需拔高,我们无需刻意将公安队伍塑造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只会产生距离感 。不妨平视——他们在工作以外是父母、是儿女、是夫妻,有普通人的牵挂,有柴米油盐带来的烦恼,但最终面对罪恶挺身而出的正是这些普通人,这更容易使公众产生共鸣 。正如在这个故事里,责任感、悲悯、善良乃至纠结就这么如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感受到这些守护着公众安全的人们的忠诚与敬业、苦乐与悲欢,坚强与脆弱,某种程度上,更能让人感受到公安工作的不易,从而多一份理解 。
《讷河往事》读后感(四):讷河往事,一份为了被忘却的纪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年1月出版)
近几年来,非虚构写作越来越有影响力,往往能引起读者强烈震撼和深度共鸣,它强调以在场的方式,求真严谨的态度去呈现一段历史往事的真实面目,还原事实真相,并将正义的价值观念通过专业的调查报告记录呈现,这就需要详尽的具体细节充实到文本结构,真实地的记录、真诚的感受、真切的表达所发生的事实,具有独家深度报道所产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一个事件中的当事人与周围的人产生共情关系,让事件本身重新焕发出价值和影响 。在第二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来临之际,一本向中国普通警察致敬的书——《讷河往事》,让社会和公众更加了解警察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理解警察他们在和平时期为守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所做的奉献 。
故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嫌犯徐骊在杭州因犯了麻醉抢劫的案子被抓,遇到了主审警察黄国华,在审问过程中面对这个素昧平生的警察,徐骊有一种被尊重,自己被当人对待的感动,于是瞬间崩溃交代说:“我还有一个大案子,比这个案子还大得多,如果我把这个案子讲出来,我肯定是死,你肯定是立大功 。”因此牵出震惊全国的惊天大案,在黑龙江讷河发生了特大杀害42人的惨案,杭州警方在齐齐哈尔警方核查确认后,把三位罪犯贾汶戈、李川、徐骊带回讷河公审后并执行死刑 。因此案当时处于严格的保密期,媒体和公安内部都再也没有任何消息 。随着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淡忘,却成为作者黄蓉放不下的执念,各种复杂情绪掺杂在一起,牵挂着经办此案警察的命运和案件前后的具体细节,于是与黄国华去讷河实地采访,了结盘旋在两人挥之不去的诸多疑问和心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