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午、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大家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
1、吃青团
相传晋文公为了纪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将清明前一天定为寒食节 , 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后来寒食、清明连在一起,吃青团成为一种习俗 。青团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制作好的青团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 , 带有艾叶香气 。
2、放风筝
古时候的放风筝,除了正常的娱乐之外 , 其实还有一种特别的意思——除灾避祸 。古人在放风筝时 , 都随身带上一把小剪刀,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高高飞起后 , 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 , 从而达到消灾避祸的目的 。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在清明时节,人们踏青放风筝,沐浴阳光,舒展筋骨,引颈远眺,极目云天 , 伴以徐步疾行,使冬天久居室内、内热积聚、气血积郁的人,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 , 改善血液循环和加强肺呼吸容量 , 可起到清除“内热”和吐故纳新的功效 。
3、踏青
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 。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
4、荡秋千
荡秋千 ,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 , 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 , 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5、吃鸡蛋
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家里老一辈子的人都会准备一些鸡蛋,有着很吉祥的寓意,在清明节吃鸡蛋,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身体健康,家里的人都不会生病 。清明吃鸡蛋 , 称为吃“节蛋”,节蛋分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 。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煮熟的鸡蛋,善于保存,简单搭配,便可以充饥度日,是人们度过节日的首?。?
这些就是我知道的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了 , 小伙伴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呢?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
1、扫墓祭祖:
按照习俗,通常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 , 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 , 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叩头行礼祭拜 。
2、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清明节也为踏青节,踏青可以去郊游、爬山等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 , 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 , 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
3、荡秋千:
荡秋千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 。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表演比赛 。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 。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 , 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 。
4、插柳:
插柳的风俗延续至今盛行不衰,因为杨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
5、放风筝:
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
清明节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节日 。慎终追远,这种情怀不仅仅是对一个家族血脉传承的认可和依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血脉的延伸 。中国人对于祖先的重视,正是来自于对历史和过去的重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你知道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4日或5日前后 , 用于祭扫逝去的亲人和祖先 。以下是清明节的一些习俗:
1. 祭祀: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包括上坟、烧纸、献花等 。
2. 扫墓: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到墓地将墓地周围的草木清理干净,瞻仰祖先,慰藉亡灵 。
3. 植树:清明节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人们可以在清明节期间植树祭奠逝去的亲人,同时也向未来献上美好的祝愿 。
4. 风筝:在一些地区,人们也会放风筝来庆祝清明节,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
5. 告别寒冬:清明节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告别寒冬迎接春天的时刻,人们会在这个节日里感受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虽然习俗因地域、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精神是缅怀祖先、承续家族、重视亲情 。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 。清明节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扫墓祭祖都是清明节期间最重要的节日内容,此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习俗 。
文章插图
2、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都是清明节期间最重要的习俗,每年清明节很多在外的家人们都会回家开展扫墓祭祖习俗活动,此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习俗 。下面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清明期间的相关习俗吧~~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祭祖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可以说扫墓祭祀才是清明节的核心 , 这也是清明节直到现在都还被大家所认可的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家”这一概念,毕竟我们的家国观念比较重 , 对于死去的人也很看重,在清明节这一天为祖坟除去杂草、增添新土,是对逝去先人的一种思念 。
2、吃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
3、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4、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 ,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 , 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 寓意放走一切不顺不平之事 。
5、荡秋千 。其实秋千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叫秋千,而叫千秋,但是后来改名叫做秋千,这是古代清明节最盛行的活动之一,一直流传至今都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
6、拔河 。拔河活动其实最早并不是在民间盛行的活动,在古代这是军中的一种比赛,用这来锻炼军人的素质,可是等到唐代,唐玄宗看着这活动挺有趣的,于是在清明开始举办大型的拔河比赛,从此,拔河活动也开始在民间流行 , 尤其是各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等会在清明节期间举行拔河活动 。
7、插柳 。在民间,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在民间有三种说法,其中比较神一点的说法就是据说观音菩萨的玉净瓶中所插的就是柳枝,所以人们认为柳枝有驱邪的作用,所以在清明节这一天会进行插柳 。
8、蹴鞠 。这是我国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做成,球内塞满羽毛 。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期间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 , 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 , 并且有了比较健全的比赛规则 。
以上就是清明节的一些常见的习俗~~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 , 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 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纪念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 。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 。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 , 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 , 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 。
以上就是关于清明节的一些习俗、来源、以及故事传说的知识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 日期一般在公历4月5日 。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
1、荡秋千
荡秋千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一个传统的风俗,荡秋千的历史古老,最早期的时候荡秋千的名字是叫做千秋的,后来是为了避忌讳才变成了秋千 。
2、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 , 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 , 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 , 观赏春色 。
3、植树
清明前后 , 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4、放风筝
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 , 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
6、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时才时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扫墓 ,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时,人们通常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并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等 。
7、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节令食品 , 也是江南一带的小吃 。青团是用清明节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搅拌进糯米里,做成的一种团子,因为青团蒸熟后外表呈碧绿色,所以叫青团 。
8、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吃发糕 , 发糕寓意是“发财”、“高升” 。发糕是由粘面打成糊状再加入发粉,蒸三四个小时制作而成 , 所以蒸的又要“发”,又要“高” , 大家吃发糕也是图个吉祥 。
9、烧包袱
清明祭祖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有些家庭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烧包袱 。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实在去不了墓地了 , 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摆设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门口、路边、河边“烧包袱”,包袱里面大多也是一些纸钱、冥币、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等等 。
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春天格外重视 。孔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 , 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 咏而归 。”
而清明节,便是处在天气转暖万物复苏的日子里 。介子推的死,让我们遇到了春意盎然的清明 。而清明节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让人们沐浴春光,而是让我们在享受当下安逸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如介子推般忠贞不二,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你知道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清明节主要习俗是什么
扫墓 踏青 。
清明节时节正值春季,万物复苏 , 生机勃勃,正是出外踏青的好时间,一边赏景色一边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放风筝 。
在古代,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 , 便剪断牵线,任风筝飞走,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千 。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运动,由于其设备简单 , 而且容易学习 , 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汉代以后就成为清明节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 。植树 。
清明时节,春雨纷纷,气候温暖,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们都有清明植树的习俗 。插柳 。
据说,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将柳叶条插在自己屋檐下,也可以预报天气 。。。。。。
文章插图
3、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清明节的习俗包括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柳、射柳、折柳赠别、蹴鞠、残花会、斗鸡、拔河、吃鸡蛋、吃发糕、吃青团、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
1.扫墓:清明节属于“祭祖节”,清明扫墓 , 是表达孝道的重要日子,以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清明节扫墓,一般上午进行,还要携带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烧纸钱,为坟墓培新土,叩头拜祭 。
2.踏青:又叫春游 ,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所以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3.植树:清明前后,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 因此自古以来 , 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 , 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4.荡秋千: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 被儿童所喜爱 。
5.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 , 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 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有的人会把自己所有的灾病写到风筝上,等风筝被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6.插柳/戴柳:插柳/戴柳习俗包括三种说法,(1)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杨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 , 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2)插柳还有驱鬼辟邪的说法 。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 。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3)还为了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 。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 。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
7.蹴鞠:起源于战国时代,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 , 就是用足去踢球 。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 。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宫廷内,有数百人参加 。《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 。同时蹴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8.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 有些活动在岸上举行 , 有些活动在船上举行,具有水乡特色 。
9.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具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到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
10.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与斗鸡 。
11.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
12.折柳赠别: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 。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 , 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 。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 , 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
13.吃鸡蛋: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 , 称为“五彩蛋” , 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 , 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 , 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 , 一整年身体都会好,是一种节日食品 。
14.吃发糕,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 , 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
15.吃青团: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 。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 , 然后做成团子 , 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
16.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 。在古代 , 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 。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 。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 , 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 , 幸福美满 。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蹴鞠、插柳和放风筝等 。
1、扫墓
在中国历史上,冷食禁火,向祖先致敬,清明节扫墓的祖先成了风俗习俗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然有清扫坟墓的习俗来祭祀祖先:铲除杂草 , 提供祭品,在坟墓上祈祷,烧纸币,或者简单地把一束鲜花放到固定祖先的记忆 。
2、踏青
在清明时期,春天回归大地,自然界充满了充满活力的景象,这是一个郊游的好时光 。我们的人民早就养成了清朝清朝的习惯 。传说早期有一个明确的活动 。清明的内在意义是适应季节性的节气 。在三月的春天,愤怒开始蓬勃发展,一切都在诞生 。人们走出家门,来到荒野 , 积极迎合时间,促进身体在体内的循环 。健康很好 。
3、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 , 球皮是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 。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 , 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 , 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
5、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 , 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 , 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 , 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 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蹴鞠、插柳和放风筝等 。
1、扫墓
在中国历史上,冷食禁火,向祖先致敬,清明节扫墓的祖先成了风俗习俗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然有清扫坟墓的习俗来祭祀祖先:铲除杂草,提供祭品,在坟墓上祈祷,烧纸币 , 或者简单地把一束鲜花放到固定祖先的记忆 。
2、踏青
在清明时期,春天回归大地 , 自然界充满了充满活力的景象 , 这是一个郊游的好时光 。我们的人民早就养成了清朝清朝的习惯 。传说早期有一个明确的活动 。清明的内在意义是适应季节性的节气 。在三月的春天 , 愤怒开始蓬勃发展,一切都在诞生 。人们走出家门,来到荒野 , 积极迎合时间,促进身体在体内的循环 。健康很好 。
3、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 , 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 , 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
5、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1、习俗一:祭祖先
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扫墓祭祖活动看看是怎样扫墓祭祖的,大概可以确定为三步 。
一是清扫墓地 。这是清明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 , 结合祭拜祖先 , 先清理扫坟地周围的枯枝杂草,尤其是去年生长了一年 , 墓地多是枯草丛生,高草枯枝比较高,如果不清理,显得墓地非常荒芜 。
二是填土培土 。从去年清明一来,坟地经过寒雪冰霜,风吹雨打 , 日晒雨淋等等,坟地破坏比较严重 。这时候,要提前准备一把铁锹,给坟头添加新土 整修坟墓 , 让祖先房屋焕然一新 。
三是祭祀祖先 。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环节 , 也是几千年来的老传统 , 传承着人间孝道 。人们准备好鸡鱼肉菜等祭品,焚烧大量的烧纸、纸质金银财宝等,让祖先不缺钱,应有尽有 。
2、习俗二:插柳枝
在过去,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在门口插上柳枝或者松枝,迎接清明佳节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3、习俗三:去踏青
清明佳节,相比于庄重严肃的祭祖和悲伤的心情,春游踏青就不一样了 。
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到了清明时节,到处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更有潺潺流水,田园风光,恰是百花齐放春满园!
而在清明节这天,过去全国各地都要放假,当然,现在也是放一天假 。大家高高兴兴 , 外出游玩,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荡秋千 。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 , 改之为秋千 。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 , 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 , 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
戴柳 。清明戴柳 , 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 , 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 , 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 , 有辟邪功用,后世又有“纪年华”之遗俗,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
文章插图
4、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早已成为维系和促进中华民族孝亲伦理的重要纽带 , 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清明节习俗💝🌟
🌟一、扫墓祭祖🌟
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据考古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 , 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 ,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墓祭 , 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
按照习俗 , 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 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在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
🌟二、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 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时节 , 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风俗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 , 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
🌟三、插柳🌟
清明节春光明媚,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 , 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 , 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 , 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 , 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节气候变暖 , 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
🌟四、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 , 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 , 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有一年的清明节,唐中宗令满朝文武三品以上大员,连同学士等 , 汇集宫中球?。?分队分批举行拔河,所用绳索是以大麻绳两头系千余条小绳,数百人分两队分别在两头抓紧,比赛中力弱者为输家 , 中宗携皇后、妃嫔、公主前往观战,一时喊声震天 , 地动山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据说,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
🌟五、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 , 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 , 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 , 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 , 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它提醒我们要尊重生命、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出来 。希望大家在此佳节相聚,充分感受春天的温暖,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祝大家在清明佳节,能够得到节日的祝福 , 愿安康幸福!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你知道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清明节也叫祭祖节,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
登高踏青 扫墓
文章插图
5、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有11种,具体如下:
1、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 , 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作为祭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
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
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
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 ,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
2、踏青: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 , 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 , 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
3、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 , 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
4、游乐: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 , 千百年来 , 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
5、牵钩:“牵钩”是古称 , 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 。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 。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 , 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 , 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
6、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 , 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 , 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 , 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 , 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7、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后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
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
8、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
9、蹴鞠: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 。在这些活动中 , “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 , 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
10、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 , 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 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 。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 。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
11、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 。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 , 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 , 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 , 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 , 大有潜力可挖 。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相关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清明日》 左河水
年欢未尽又清明 , 雨燕声咽柳失魂 。
寂静青山人陡涌 , 冥钱纸烛祭先陵 。
《 清明》 左河水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
北极怀明主 , 南溟作逐臣 。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
【清明节节的习俗,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节习俗
- 黄花鱼的营养价值禁忌,清蒸黄花鱼的营养价值?
- 龙族药号牌奥古特胶囊价格,有人听说过奥古特啤酒吗?超市怎么没见有卖啊?据说是最纯的?
- 冷冻鱿鱼须焯水几分钟,冻鱿鱼怎么炒好吃又嫩
- 白萝卜要焯水吗,白萝卜炒之前需要焯水吗 白萝卜的简介
- 3米等于多少分米,三米等于几分米
- 大蒜精油胶囊有副作用吗,大蒜精油哪些人不能吃?会有什么后果?
- 狼青犬会不会攻击人类,狼青犬可以散养吗?等长大之后会不会攻击人?
- 茶话会主要干什么,民兵茶话会是干什么的?
- 晚上为什么耳朵发烫,每天晚上睡觉都耳朵发热 这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