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读后感精选( 六 )


从德国回到国内的第二年,我非常幸运地以“德语国家的世纪末美学与现代化经验研究”这个题目申请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这个项目以审美现代性这一现代化产物的发展为大背景,强调德奥世纪末美学的特殊性由其现代化的特殊性所决定,这比我用德语撰写的博士论文又扩展了不少内容 。
随后的五年里,我辗转多地,从南京到哥廷根到上海,步履不停,围绕德奥世纪末美学的思考和阅读也不曾停过 。尤其是在读博期间便已熟悉的尼采和弗洛伊德,他们在这一美学景观中的坐标意义在我脑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他们所持的批判性思考从不同方面给这德奥世纪末文艺创作带来了更多刺激却也赋予后者与英法唯美—颓废派截然不同的气质 。而不同德语作家在世纪末美学的统一框架下又各放异彩、各有千秋 。我有心要勾画出一幅尽可能覆盖大多数作家的德奥世纪末文学谱系图,无奈实在力有不逮,只能选择最具特色也最能体现德奥世纪末美学重要题材的作家,以点带面地呈现出这一美学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个中遗憾,只能留待将来再补 。
如今,这本凝结我多年研究心血,也充盈我至深眷恋的著作即将付梓 。此时距离我与德奥世纪末文学的初见已近十八年,真如蝶梦方醒,一番艰辛,都化清风,唯当时倾心不曾忘,仿佛此身还在暮春余晖中,念“而孩子们成长……” 。
此时距离德奥世纪末文学的发端,则已是一百三十多年的人间光阴逝去 。世纪末美学余音绕梁,百年之后,文学艺术时尚潮流中,尚有回响 。只是文艺创作,自有其推陈出新的驱动力追怀前情却不会复制也无法复制旧景 。治学求知,却稍有不同 。追述忆往,本在为今日文化发展和审美更迭追溯其来路 。能将当时思想史语境和社会发展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联复现一二,便不负经年累月的苦心研读和用心写作了 。如此一种回望,望见的自然有华丽,更有华丽色相的种种微妙处所自何来 。如此一种回望,惟愿不是形单影只,而是与心有同好者、学有同往者一同品读那读不尽的世纪末美学景观 。
世纪之末,文学未终,风华不复,文思绵延 。2021 年 3 月 11 日德国汉堡
(上文摘自《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