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脑科学读后感100字( 二 )


控制机制并不是 人的意识吧,因为人的意识也有潜意识,这是属于自动控制机制的一部分吧;
以上的二分法哲学当然没有办法概括良质了 。
《懒惰脑科学》读后感(三):麻麻,原来我爱葛优躺也是遗传与你们啊!
〈PART 3 久坐的吸引力〉
前一章的《懒惰脑科学》里讲过,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研究显示,我们的体育运动能力47%依靠遗传基因 。
但据说,这项研究同样发现,我们的久坐行为31%也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因此,遗传因素不光决定了我们无法抵抗久坐的诱惑,更可以说是阻止了我们想要去运动的想法 。
所以,上一篇我甩锅麻麻和她老公,或者爸爸和他老婆,是我不爱运动的最大元凶,果然不是空穴来风的 。就想继续回家问问父母,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好消息是,从书里不仅能找到甩锅对象,还可以知道,我们大脑中负责自控力的区域:前额叶皮层,越是激活去做运动,对环境的依赖就越少,越不容易被沙发和躺着所诱惑 。
因为当荷尔蒙开始起作用,让我们感受到运动变得愉快而且带有奖赏性,就可以激发欲望让我们重复进行这项能够带来愉悦感的活动,运动得越多,我们的机体就越想运动 。
所以哪怕你现在仍然在躺着,为什么不抽出30分钟来看一下这本《懒惰脑科学》给自己增加点奇怪的冷知识和有可能即将开始运动的助力呢?!
?
《懒惰脑科学》读后感(四):懒惰脑科学:你的不爱运动原来来自于父母遗传?!
〈引言&PART 1 一起骑马!〉
〈PART 2 身体活动大爆炸〉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明明想去慢跑,却总是窝在沙发里不能动弹?
这本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操纵我们行为的无意识机制的书(《懒惰脑科学》)大概可以替我们解答疑问 。
但是因为这书把“人生来就注定懒惰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放在了结尾处,所以我必须克服我的大脑的间歇性懒惰,要坚持把书看到最后才可以,解惑 。
你知不知道,科学家们为了更好地了解意图与冲动之间的关系,建立过一个二元模型,把解释我们行为的大脑机制分为两类:控制机制(理性的)和自动机制(冲动的) 。
控制机制对应行为中理性和有意识的那一部分 。而自动机制与之相反,它对应的是我们行为的冲动和情绪化的那一部分 。
所以,我们下意识、凭直觉做出的反应就是来自这些快速且耗能少的,动用极少认知资源的自动过程 。就比如我们明明想去慢跑,却总是窝在沙发里不能动弹 。
自控力足够时,我们就能平息冲动,按照理性的目标作出行动,反之,冲动占据上风,我们就会心安理得地继续坐在沙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