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脑科学读后感100字( 三 )


不过,据说,当我们唤起理智来采取某种行动时,会权衡这一行动的可行性(我能做到吗)和自我意愿(我想做吗) 。
所以,有时候即使你有意采取一项新行动,也仍然需要动用资源来做出改变 。但如果你累了或者想做别的事,那么下定的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像太阳下的雪一样迅速融化,消失不见 。
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你总是容易做一些你根本不会去做的计划了吧,比如每年年初都会做的那个,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总会给自己找理由不去做而已 。
至于我为什么一直不爱甚至是拒绝跑步,书里也给出了解释,假设你第一次跑步时,大脑会在记忆中建立与跑步这一行为相关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反应 。跑得越多,这种关联重复得越多,大脑会在记忆中不断加强这种关联 。
换句话说,你越是享受跑步,大脑越能将跑步与“健康”这一概念联系起来 。反之,如果你在跑步中体验到的负面情感越多,跑步与“不适”的关联就会越强 。
于是作者说,“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这句话,不仅不适用于体育锻炼和健康,而且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这句话,还会阻碍我们的行动 。
如此看来,从现在开始,与其不断立志和鞭策自己要开始迈出健身第一步,倒不如开始寻找一下你与健身之间的积极情感反应,以让自己觉得是主动做出的“我愿意”去健身的选择,而不是感受到“我被迫”选择去运动和都是别人说我该运动了 。
因为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件事就是,在控制系统和自动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如果我们总是放任控制和自动系统的拔河,即便理智最终战胜了冲动,也很有可能面对的结果是,我们可能会用尽自控力 。以至于,如果我们再遇到新的冲突,冲动占据上风的可能性会更高 。科学家们把这种自控力疲劳命名为“自我损耗” 。
自我损耗会导致过度补偿,即一旦定下的约定被打破,我们很容易破罐破摔 。比如,在明知戒烟失败后,干脆抽掉整包的香烟;或者努力想成为素食主义者失败时,就过度食用肉类 。
所以,书里给到的良心建议是:如果你希望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要确保自己制定的目标在合理的范围内 。也就是父母很小时候就告诉过我们的,别贪功别冒进 。
另外,在第二PART里,有个最有趣的点在于,如果你记住了,以后在父母或者朋友嫌弃你不爱运动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振振有辞,理直气壮地甩锅:有研究表明,我们体育运动的水平一部分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
书里讲到,英国一项针对700多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研究显示,异卵双胞胎比同卵双胞胎花在身体活动上的时间差异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