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纪二叠纪有哪些代表性古生物化石,请问距今3.55亿年的石碳纪的古生物有什么?

1、请问距今3.55亿年的石碳纪的古生物有什么?在距今三亿五千五百万年到二亿五千万年的石炭纪和一世纪时期,陆生生物飞跃发展 。裸蕨植物绝减了,代之而起的是真蕨和种子蕨等 , 繁茂生长,形成沼泽森林;两栖类动物亦不断演化 。
石炭纪――壮观的蕨类森林(距今3.55-2.90亿年轻化
(1)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的有孔虫与蜒是石炭纪生物中特别重要的类群 。有孔虫类常见的有小管杖虫(Lituotubella)、布拉德虫(Bradyina) 。蜒类个体稍大 , 外形近似麦粒 , 骸体构造复杂,如早石炭世的纺锤蜒(Fusulina);晚石炭世的麦蜒(Triticites) 。有孔虫与蜒两类经常共生,骸体虽徽小,但千万群集,有时可造成相当厚度的岩屑 。
和泥盆纪的比较,石炭纪的珊瑚在类群兴数量上仍然不少,而且骨骸复杂,独具特色,发展到更高的一级 。四射珊瑚具有了中轴和复中柱 , 组成三带型的骨骸构造;单业的如贵州珊瑚(Kueichouphyllum)、蛛网星珊瑚(Arachnastrea).板珊瑚在石炭纪显着衰退,以米契林珊瑚(Michelinia)等属群较为重要 。
苔藓虫在石炭纪的早期相当繁多,尤以窗格苔藓虫(Fenstella)的属群最为突出 。此外,板苔藓虫(Tabulipora)、多孔苔藓虫(Polypora)也是常见的 。
腕足动物,在类群上较少,但数量上欲却很繁多,依然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 。正形贝类除仍遗存少数的扇房贝(Enteletes)、
裂泉贝(Schizophoria)外,全角贝(Rhipidomella)、裂泉贝(Schizophoria),全角贝(Enteles)是石炭纪产生的新份子 。扭月贝类在石炭纪呈现跃进式的发展 。贝头扁圆,铰合线直长的科、属,数量减少,重要的仅有仅直形贝(Orthoetina),帅尔文贝(Schellwienella)等;而腹壳强凸,背壳平凹的科、属则盛极一时 , 几乎占石炭纪腕足动物的半数以上 。重要份子有轮刺贝(ECHINOCINCHUS)、网格长身贝(DICTYOCLOSTUS)、大长身贝(GIGANTOPRODUCTUS)等,后者最大的宽度可连35厘米以上 。与扭月贝类同样众多的是石燕灰 , 如分喙石燕(CHORISTITES)、接合贝(COMPOSITA)等 。小嘴贝类和穿孔贝属群 , 在石炭纪也是比较繁多的 。
软体动物头足类的鹦鹉螺,在石炭纪续衰退 , 丧失其重要性;同时,菊石类却迅速发展,数量大增 。早石炭世属群的缝合线多为棱角石型 , 如壳体近于内卷、呈球状、脐部窄小的棱菊石(Goniatites);早石炭世末期的属群,更产生了具菊石型缝合泉的,如壳体近般状,脐缘饰有肋状短瘤的真形菊石(Eumorphoceras) 。
瓣鳃类以海扇类较多,一般壳体扁平,耳部发育 。如小羽扇(Pterionopectinella) 。
腹足类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属群,根据它们的壳形和装饰,易于判别 。如盘脐螺(Angyomphalus),泡形螺(BULIMORPHA)类 。
棘皮动物的每百合类,在石炭纪早期仍然相当繁多 。
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出现于石炭纪,在石炭纪大量减少,残存的仅有变切鱼虫等少数属 。
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出现于石炭纪,有蟑螂类和蜻蜒类,后者最大的达30厘米 。
能够生活在淡水中的腹足类和介形类,在石炭纪也开始出现 。

石炭纪二叠纪有哪些代表性古生物化石,请问距今3.55亿年的石碳纪的古生物有什么?

文章插图
2、请问这是火山的遗迹吗?二叠纪时期的地质特点是什么?该时期有什么动物…1.准确说是喷出岩的气孔、杏仁构造 。目测 周围岩石应该为安山岩 。
2-3.关于二叠纪,P-C是个重要的界限,地质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古生代最后一个纪(第6个纪) , 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 。在这一期间形成的地层称二叠系 。1841年英国地质学家在乌拉尔山脉西坡发现一套发育完整,含有化石较多的地层 , 可以作为二叠纪标准剖面 , 并依出露地点卡玛河上游的彼尔姆地区命名为Permian系英文Permian即源于俄文的音译中译二叠系是根据二分性明显的德国地方性名称Dyas的意译而来 。德国二叠纪地层可明显地分为两部分,下部为红色砂岩 , 称赤底统(陆相),上部为镁质灰岩,称镁灰岩统(海相) 。
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 。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 , 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 。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 。二叠纪末 , 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 。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 , 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 。两栖类进一步繁盛 。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
早二叠世的植物界面貌与晚二叠世相似,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 。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 , 开始呈现中生带的面貌 。
石炭纪二叠纪有哪些代表性古生物化石,请问距今3.55亿年的石碳纪的古生物有什么?

文章插图
3、石炭纪:海相生物发展和陆相成煤时代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 。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 , 陆生生物空前发展 。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 , 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因而得名“石炭纪” 。石炭纪又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着极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气候分异现象十分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冈瓦纳大陆却为寒冷的大陆冰川沉积环境 。气候分带导致了动、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 。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 。与泥盆纪相比 , 类是石炭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新兴的最重要的类群 , 而腕足动物、珊瑚依旧占相当重要地位,头足类则以菊石迅速发展为主 。在石炭纪晚期,脊椎动物演化史出现一次飞跃,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发展表明脊椎动物从此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以适应更加广阔的生态领域 。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 。石炭纪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 。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与晚泥盆世相似,古蕨类植物延续生长,但只能适应于滨海低地的环境;晚石炭世植物进一步发展,除了节蕨类和石松类外,真蕨类和种子蕨类也开始迅速发展 。
石炭纪地层是新疆古生界出露最为广泛的沉积单元,对新疆地质的研究意义最为重大 。这一时期早期,整个新疆以海洋环境为主,北疆地区火山活动仍非常强烈,局部时期个别地方为陆相沉积 。晚期 , 新疆北部陆地面积迅速增大 。晚石炭早期,海水退出阿尔泰山地区,石炭纪末期整个准噶尔和天山绝大部分地区隆起为陆地,南天山和塔里木、昆仑为海洋环境 。
1.乌鲁木齐祁家沟的晚石炭纪动物群
石炭纪中期 , 博格达山包括乌鲁木齐南部山地为一巨大的海洋 。在乌鲁木齐东南的祁家沟一带石灰岩中保存有大量多门类海相无脊椎古生物化石 。主要有腕足类、双壳、腹足类、菊石、海百合茎、珊瑚等 。此外还有类、苔藓虫、喙壳类、有孔虫等微体或不甚重要的化石 。这些化石经过近30余年的收集研究,大部分经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古生物科研人员整理研究,于1981年发表于《西部地区古生物图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册》一书中 , 部分成果也由相关科研人员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古生物学报等专业杂志中,建立和命名了大批新属种,因此祁家沟作为海相古生物化石产地,与准噶尔盆地石钱滩等处在国内地质古生物界具有一定知名度 。
祁家沟一带最为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化石为腕足类 , 其常成层富集保存,种类多,数量大 。除石燕类外 , 最为常见的有长身贝类 。主要属种有分喙石燕、新石燕、网格长身贝、线纹长身贝、戟贝、围脊贝、舒克贝、纹窗贝、轮刺贝、波斯通贝、扇房贝、拟穆武得贝等 。祁家沟所产双壳类为海洋类型,其多生活在滨浅海地带,主要属种有威氏蛤、血石蛤、美铰蛤、裂齿蛤、卵石蛤等 。祁家沟腹足类化石也较多,主要有全脐螺、圆脐螺、似玉螺、神螺、丰硕螺等,大多形态优美,但个体较小 。菊石化石相对较少,祁家沟历年来仅发现十余枚 , 成果已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属种为新诺利菊石、索莫霍菊石、始亚洲菊石等几个属种 。
此外,祁家沟所发现的单体四射珊瑚有提曼珊瑚、杯珊瑚、顶柱珊瑚等,床板珊瑚主要有笛管珊瑚、多壁管珊瑚等,呈复体礁状 。
祁家沟地区石炭纪与二叠纪地层为连续沉积且石炭纪化石丰富,对研究新疆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年代界线及天山地质演化史具有一定意义 。因为新疆北部地区这种连续沉积剖面较为少见 , 因此常有国内地质专家、学者来此考察 。祁家沟剖面具备地层露头好、化石丰富、沉积连续、交通方便等特点和优势 。事实上 , 在地质业内,这一点早已得到肯定 。从1977年在新疆召开的北方槽区会议开始的多次重要地质会议,祁家沟剖面一直作为一条参观剖面 。国内也有多位地质学院士和大批地层古生物专家在此进行工作和考查 。新疆地矿系统及大专院校地学部也将本区作为剖面教学、野外业务培训及比武的基地 。
从地质科研、地质教学方面讲,祁家沟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应该说具有较重要价值 , 虽然基础科研采集和研究已在20世纪80年代间基本完成,但还需给予适当保护以备后人进一步研究之需 。
2.奇台石钱滩的晚石炭世动物群
石钱滩位于奇台县北将军戈壁双井子东南一带低山区,是3亿年前晚石炭世一处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史前海相古生物化石保存地 。最早研究该地化石的是著名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 , 他将保存这些化石的地层命名为“石钱滩建造”和“双井子建造” 。这里保存的化石有棘皮动物海百合和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头足类、双壳类、苔藓虫类等多门类海相化石,且大多比较完整,其中相当一部分经研究为《新疆古生物图册》中的经典分子和新属种 。石钱滩目前也成为奇台县的旅游景点之一 。
所谓“石钱”,是棘皮动物海百合茎体化石风化破碎的产物,其呈圆的石片状外轮,中间有个圆孔、五角形孔,外形像古钱币而得名 。海百合茎化石在古生代演化不明显,在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并不是主要化石门类,鉴定地层时代的意义不大 。但茎、碗、冠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形如树状植物,具有一定观赏性而受到人们喜爱 。
石钱滩最有地层研究意义的化石是腕足、珊瑚、头足类(鹦鹉螺和菊石)、双壳类,其属北方型动物区系 , 冷温水交界地带的产物,生物区系独特 。腕足化石以分喙石燕、扇房贝、直形贝为主,属种丰富;鹦鹉螺以卷曲状鹦鹉螺为主 , 菊石为缝合线精美的腹菊石类;双壳类以海扇、蛤类为代表 。这些介壳和海百合化石经漫长的风化,自然剥离而出,保存极为完好,易于鉴定和研究,加之生物类型独特 , 因而受到古生物界的关注 。对该动物群的研究工作迄今仍在进行之中 。
3.乌什燕子山
乌什是阿克苏西部一座偏远的小城,燕子山又叫乌赤山,位于县城西,是一座200多米高的小山 。山体为石炭纪灰岩,因产石燕类腕足化石 , 故有燕子山之称 。目前地方政府已在附近修建燕泉公园,燕子山也成为阿克苏地区的旅游景点之一 。燕子山产腕足等多门类化石,其中以石燕类的分喙石燕、新石燕为多 。石燕化石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这里再作一些介绍 。
作为中药用的化石中,除龙骨(脊椎动物化石)外,石燕恐怕也是最常见的了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石燕有清凉解毒、镇静安宁的作用 。但从其化学成分来说,基本上是碳酸钙,与一般的石灰岩并无差别 。只是埋藏在地层内的时间很久 , 一般都有几亿年的历史,与普通碳酸钙有所不同是碳酸盐交代化石体形成的,是否就因为这一原因才能作医药之用?目前科学上还无法解释 。
古生物学的研究早已证实石燕是一种古代海洋中营固着生活的腕足动物的化石,而不是燕类或蝙蝠化石 。那为什么会把它当作飞燕的化石呢?说来话长 , 早在晋代时,著名画家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在其所著《启记》中曾提到:“零陵郡有石燕 , 得风雨则飞如真燕 。”可算是有关石燕化石的最早记录 。但从此以后,就认为石燕是飞燕的化石,遇风雨 , 还能“起死回生,”鼓翅飞翔呢!这位大画家的一句话,竟谬种流传,贻误非浅 。
此后,北魏时代的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公元466~527年)在其名著《水经注》中就有类似的沿用记述:“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阳)有石绀而状燕 , 其石或大或?。裟缸友?。及雷雨相薄,则石燕群飞 , 颉颃如真燕矣!”这段文字 , 颇有绘声绘色之妙 。说的是祁阳石燕山,出产变成石头的蚶子,形态像燕,有大有?。?若母子之分 。每当雷雨之际 , 石燕会像燕子似的飞翔起来 。据目前掌握的地质资料核查,祁阳广布晚泥盆世的海相地层,特别在石灰质岩层内 , 盛产石燕化石,由于《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学的古典名著 , 石燕会飞的论述令人相信 , 以致广为流传了 。
到了唐代 , 开始注意到石燕有治病的功能,于是入药 。同时,也对传说中的石燕是否会飞的问题给予明确的回答 。如李(公元584~669年)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中提到“永州祁阳西北一十里,有土冈上,掘深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小,坚如重石也 。俗云,因雷雨则自石穴中出 , 随雨飞坠者 , 妄也 。”这段见解独到的文字,指出石燕的形态与蚶子相似,又坚如石,沉重 。但不会飞 , 将其视作飞燕,是风马牛不相关的 。
新疆泥盆纪-石炭纪石燕化石相当丰富 , 燕子山仅因距县城较近的优势成为一处此类化石产地的代表,塔里木西南缘、南天山尚有许多保存完整尚未开发的石燕化石产地 。石燕类是腕足化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大类群,其从志留纪到二叠纪地层均有产出,由于形状多样,纹饰发育 , 是腕足类中划分地层最为重要的化石,二叠纪末期 , 全部灭绝 。
4.管孔石燕、大长身贝和细线贝
新疆早石炭世早期的代表腕足化石为管孔石燕,这类腕足仅见于北天山和其以北的准噶尔地区 , 为北型生物区系的腕足化石,国内见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
早石炭世晚期为世界性的大海侵时期,整个天山和塔里木地区皆为海洋环境,沿海岸浅水地带普遍生活有两种大型腕足类——大长身贝和细线贝,这两种腕足类为中国南方早石炭世的典型化石,在大海侵时期分布跨越天山 , 但未出现于准噶尔地区 。北天山是早石炭世两大腕足类群的分界线,但在有限的区域内两大腕足类群叠覆共存 。今天,这两种化石是早石炭世的标准化石,由于其易于发现和鉴定,对新疆石炭纪地层研究很有意义 。在伊犁等地的该期地层中,这种化石常呈介壳层产出,为昔日海滩的最好见证 。1957年,北京地质学院杨式缚曾对博罗科努山北坡共存的两种腕足动物化石群进行过系统采集研究,于1964年出版了相关专著 。
5.新疆的蜓与菊石
除腕足、珊瑚等化石外,新疆石炭纪蜓和菊石化石也非常丰富,并对石炭纪地层的划分具有重要的价值 。蜓是全球石炭纪灰岩中多见的一种特殊的有孔虫化石,大米粒般大小,原名纺锤虫 ,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中国首次研究这种化石将其译为蝌化石 , 目前简称为 。从早石炭世晚期出现,二叠纪末灭绝,因演化迅速,为石炭纪—二叠纪的标准化石,对全球石炭纪-二叠纪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相当重要 。新疆石炭纪化石丰富,天山、昆仑山普遍可见 。含密集的石灰岩经磨制抛光 , 可供观赏和作为高档建材 。
菊石从泥盆纪开始出现,到石炭纪成为一种重要化石 。菊石体内用于支撑壳体的隔壁因加固需要,从简单到复杂弯曲演化迅速 。隔壁与外壳体衔接处形成的复杂线体叫缝合线,各时代各属种的菊石缝合线千姿百态 , 其如同一种古老文字,使菊石成为化石界最为理想的、可以准确确定地层时代的标准化石,同时也使菊石的美观度大大增加,菊石也因此而得名 。新疆石炭纪菊石是我国保存最好、分布层位最多的地区,以准噶尔、天山和喀喇昆仑为主要产地 。依据菊石属种建立的化石带相当于时间带,可以把石炭纪分的很详细 。
新疆石炭纪的古植物化石也较为丰富和独特,从早石炭晚期起,新疆局部地区有陆地存在,大体以天山为界,北属安加拉植物群,南为华夏植物群,是研究石炭纪植物区系的理想之地,所产的准安加拉羊齿、脉羊齿化石是两大古植物区系的代表性属种 。但总体而言,石炭纪的新疆陆地面积小,大型乔木类植物少,除昆仑山前局部地区外,没有形成可供开采的煤矿 。新疆大量的煤均形成于侏罗纪 。
石炭纪二叠纪有哪些代表性古生物化石,请问距今3.55亿年的石碳纪的古生物有什么?

文章插图
4、石炭系-二叠系华北地台在早古生代末遭受风化剥蚀后,晚石炭世下降遭受海侵,上石炭统发育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 。二叠系以陆相沉积为主 。从煤系地层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上看,太原组煤层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北部,山西组煤层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北部 , 石盒子组煤层分布在南部(含大量薄煤层 , 部分可作为工业开采) 。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各组岩性主要是陆相和过渡相的砂泥岩含煤沉积夹海相层 。过渡相沉积及海相灰岩主要发育于下部的本溪组和太原组,上部以陆相砂泥岩为主,沉积总厚度500~1100m,自北而南逐渐增厚 。在纵向上,自下而上海相或过渡相的暗色沉积逐渐为陆相灰绿色或杂色砂泥质沉积所取代,粒度变粗,砂质沉积增多;横向上,由南而北海相或过渡相沉积逐渐减少,其中以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灰岩变化(减少)最为明显 。
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各组主要岩性和化石见综合柱状图(图1-2-5、图1-2-6),按岩性及古生物群可明显分为6个层段 , 即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 , 总体表现为海退式旋回性沉积 。具体分述如下:
图1-2-6 华北地区二叠系岩性综合剖面图
图1-2-5 华北地区石炭系岩性综合剖面图
1.本溪组
总厚4~84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岩性上可明显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灰、灰棕色铝土岩、铝质泥岩,底部具透镜状赤(褐)铁矿;上部为灰、灰黑色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夹粉、细砂岩、生物碎屑灰岩及薄煤层,化石丰富 。主要化石有Fusulina pseudoronnoi组合、Naiadites alatus组合、Neagnathodus roudyi、Idiognathodus megificus组合和Neuropteris kaipiggina组合 。
2.太原组
全区普遍发育,是华北主要含煤层系之一 。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及煤层,自北而南,灰岩层数增多,厚度增大 。砂岩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及阳泉等地区,累厚50~70m;煤层主要分布在北纬38°以北,累厚10~30m;灰岩主要分布于徐州-淮北-淮南一带,累厚达50余m 。
该组总厚26~250m,与下伏本溪组连续沉积,可分为上、中、下3个岩性段:
下段:底部为具低角度交错层及楔状层理的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或沉凝灰岩,其上是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煤层交互而成的韵律段 。主要化石有:Neochonetes ovalicus,Triticites paravus,Streptonathodus elegantulus等 。
中段:为一套石灰岩、黑灰色泥岩、粉细砂岩及煤层互层,是本组主要含煤层段,含丰富的生物化石,主要有:Choristites trautscholdi,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Dunbarinella mathorsti等 。
【石炭纪二叠纪有哪些代表性古生物化石,请问距今3.55亿年的石碳纪的古生物有什么?】上段:由具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理的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低角度交错层理细砂岩、灰黑色泥岩组成 , 中夹薄层石灰岩和薄煤层,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Pseudoschwagerina texana,Pseudofusulina valida,Rugosofusulina serrata,Streptognathodus wabaunsensis,Neuropteris ovata和Callipteridium roraiense等 。
3.山西组
该组是本区又一重要含煤层系,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主要为碎屑岩沉积,表现为深灰—灰色泥岩、粉细砂岩、含砾中粗粒砂岩及煤层互层,局部夹透镜状泥灰岩(附图Ⅲ—5),向东南(豫东和淮南)方向,灰岩呈层状赋存,层数增多 , 厚度增大 。本组砂岩主要分布于大同、石家庄、北京—柳江、济南及徐州以北的大部地区,累厚20~30m;煤层主要分布在北京—太原以南广大地区,本组总厚约23~100m,含有较多的动植物化石,主要有Lingula sp.,Dunbarella sp.,Phestia meekana,Bucanopsis calamiroids,Neuropteris ovata,Pecopteris cf.Sphenopteris nystroemii和Emplectopteris trianglaris等 。
4.下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在区内广泛分布 , 总厚67~220m,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但含煤性显著变差 。主要为灰绿、黄灰色泥岩、粉砂岩夹灰黄-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砂岩局部含砾 。自下而上,颜色逐渐灰绿→灰黄→杂色;由北向南,颜色变深,最终变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暗色泥岩,并夹有海相层和煤层 。砂岩主要发育在唐山—天津、淄博及山西介休等地区 , 累厚60~100m;煤层主要发育在徐州—郑州一线以南,累计厚4~19m 。本组生物化石丰度大减,且以植物为主 , 总的植物面貌基本同于山西组,为中期华夏植物群,主要有:Pecopteris taiyuanensis,Taeniopteris cf.Schenkii , Sphenophyllum costae,Annularia gracilescens等 。
5.上石盒子组
该组在本区分布广泛,厚度巨大,总厚度多为300~400m , 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 。岩性以棕红、黄绿色泥岩及浅棕、灰黄色中细粒砂岩互层为主,中上部夹杂色或灰紫色铝质泥岩,含海绵骨针硅质泥岩及藻层燧石条带 。总体上,北部沉积物的粒度较粗,颜色较红 , 而南部为细粉砂岩和暗色泥岩,并夹有煤层;垂向上具上、下细中间粗的特点,靠上部出现紫红色层沉积 。暗色泥岩在太原—邯郸—枣庄一线以南的大部地区较为发育 , 厚150~400m,煤层主要分布在平顶山—淮南一带,厚5~186m 。生物化石含量进一步减少 , 硅质岩中含Lingu-larso及腹足类化石;植物组合反映了晚期华夏植物群的面貌,主要有:Lobatannularia multifolia,L.cathaysiana,Sphenophyllumsinocoreanum , Tingiamegofolia,Pseudorhipi-dopsisbreuicaulis,Psygmophyllummulfipartitum等 。
6.石千峰组
由于后期剥蚀改造 , 该组在区内分布较少,厚70~380m,连续沉积于上石盒子组之上 。岩性以棕红、紫棕红泥岩及浅棕、棕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中上部夹灰绿色泥岩、中薄层泥灰岩及泥云岩,局部夹浅灰色薄层燧石层,暗色泥岩及煤层完全消失 。含鱼骨、介形虫及爬行类化石,偶见少量植物碎片 。砂岩在豫西一带最为发育 。
石炭纪二叠纪有哪些代表性古生物化石,请问距今3.55亿年的石碳纪的古生物有什么?

文章插图
5、二叠纪的动物有哪些?二叠纪是古生代最后一个阶段,2.88亿年前开始,地球上的大陆互相靠拢 , 连结成一整块超大陆,即泛古陆 。泛古陆宽阔广大 , 气候条件千差万别,多为酷热少雨 。在这种干旱条件下,石炭纪喜潮湿的树种开始衰退 。
二叠纪动物
二叠纪,类似哺乳动物的兽孔目爬行动物成了陆地上日益重要的角色 。虽然论大小它们始终没赶上中生代巨型爬行动物,但它们算得上当时的恐龙 。它们出现之后,很快就演化成各种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 , 这些动物体长可达5米,体重超过1吨 。二叠纪的四定脊椎动物还包括多种多样的两栖动物、盘龙、以及恐龙所属的古蜥类 。
羊膜动物
在石炭纪中有几种四定动物由于产带壳的孵,这些合钙的外壳使胚胎能防止撞陆防止干燥 。这些动物不再爬回到水里产卵 。此外,每个卵有一层羊膜、有一层包围一个填满液体的空心卵壳 , 胚胎就在空心卵壳里成长 。卵壳的形成在生命的演化中是一个里程碑,表明在地球上第一次出现在陆地上定居的脊椎动物 。
原始的羊膜动物是爬行动物 。它们的颌骨形状能使伤口愈合,含有鳞片的皮肤可以阻止皮肤干燥 。皮肤呼吸被肺呼吸所代替 。
许多食草和食肉的兽乳目动物在二叠纪中统治着这个星球 。齿类动物是后期恐龙的原始种类动物 。
类似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
这些兽孔目动物统治大陆已经超过7000万年 。它们的身长介于一只老鼠和一条狗之间 。
食肉兽孔目动物
食肉兽孔目动物能够用尖牙和演化很好的门牙 。
古生代的大灭绝记
生物在古生代初的寒武纪 , 终于作为有形的化石遗留下来 。在大约2亿8000万年间,爆发性的进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繁盛 。
原因是海水成分变化,盐分减少,海变浅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
四放珊瑚、腕足类、纺锤虫等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受到很大的打击 。在海底,不需要很宽的生活范围的动物,在变浅的海里,要逃往深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松叶兰
(羊齿植物,松叶兰类)
生长在全世界热带、亚热带的广阔地域,日本分布在本州以南 。常绿、形似松叶 , 故名松叶兰 。
空棘鱼
(硬骨鱼 , 总鳍类)
分布在非州东南海面的科摩罗群岛周围 。泥盆纪时期淡水性的小型空棘鱼很多,但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只有海水性的,现在已适应深海环境 。
中生代
中生代约开始于2.5亿年前 , 结束于6500万年前,按先后顺序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 。此时,恐龙称霸一时 , 一些动物重回海洋,另一些活动于空中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蕨类植物则日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苏铁和银杏为代表的裸子植物,后期还进化出了被子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