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算入梅和出梅,入梅,出梅日期根据什么定的?

1、入梅,出梅日期根据什么定的?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 。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 。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
气象学上入梅,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出现频繁的降水过程,常有大到暴雨故称“梅雨” 。入梅期迟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 。
扩展资料:
预报方法:
(1)地转西风急流消失或北上可以作为环流季节性调整的标志,有些年份地转西风急流从30°N以南北跳到30~37.5°N区域对江淮入梅有很好的预示作用;地转西风急流在该区域的稳定维持有利于梅雨期降水的持续,可以作为预报入梅的一个参考因子 , 但不能作为梅雨的预报指标 。
(2)70%湿度区的北跳时间及持续时间对入梅日的预报和梅雨期长度的预测有着较好的指示作用可将70%湿度区越过30°N的时间,定为江淮梅雨的入梅日期 。
(3)在高空稳定偏北经向风基础上,低层稳定偏南经向风的建立之日和梅雨区入梅日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高层稳定偏北风和低层稳定偏南风综合考虑对入梅预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低层偏南稳定经向风的向北推进,使梅雨区南北入梅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梅
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 。
例如 , 2006年6月6日芒种,丙寅日 , 则芒种当日入梅;小暑后7月17日逢未,因而2006年的出梅日期为7月17日 。黄梅天共42天 。进入梅雨期 。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 。不能凭日历上的入梅、出梅来指导生产和生活,而要听取气象台发表的梅雨预报 。
形成条件: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 , 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 , 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 。
6月份连续四天降雨判定为入梅,七月份连续四天为晴天为出梅 。

怎样算入梅和出梅,入梅,出梅日期根据什么定的?

文章插图
2、入梅出梅分别是哪一天入梅和出梅分别是梅雨节气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 那么2017年入梅和出梅分别是哪一天呢 , 相信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话题吧,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吧 。
2017年入梅是哪一天
2017年入梅时间为公历2017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九 。
2017年出梅是哪一天
出梅时间为公历2017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四 。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 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 , 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 。
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 。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具体时间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 。按照历法规定 , 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 。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
“梅雨”之称来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古代称为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又被叫做“黄梅” 。
怎样算入梅和出梅,入梅,出梅日期根据什么定的?

文章插图
3、入梅是哪一天出梅是哪一天入梅在芒种起第一个丙日;出梅在小暑起第一个未日 。
入梅与出梅 , 亦称入霉、出霉 。每年梅子黄熟季节出现的阴雨天气,称之为“黄梅雨” , 简称“梅雨”,衣服容易发霉 。
入梅与出梅分别指梅雨季节的开始与结束 。梅季按干支纪日推算:入梅在芒种起第一个丙日;出梅在小暑起第一个未日 。
2022入梅标准:
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 。而根据近期上海天气预报来看,还没有正式入梅,最低气温还在16-18度之间 。
2022出梅标准:连续5天气温超过30℃,并且没有下雨 , 则代表已经正式出梅了 。
入梅和出梅时间计算方法:
2022年进入梅的时间是6月7日左右 。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受梅雨期影响,尤其是江南、淮河流域 。但由于南北气温偏差不同,各省入梅和出梅的时间也不同 。
但每年的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中旬 。此时气温高,空气潮湿 , 且连续多雨的天气超过3天,所以家里很容易受潮发霉 。
梅雨季节在南方比较常见,可以看作是夏季之前的一个过渡期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梅雨季节
怎样算入梅和出梅,入梅,出梅日期根据什么定的?

文章插图
4、入梅、出梅的标准是什么各站候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为入梅日 。区内各站最高气温明显升高到30℃以上,而地面南风风速也显著加大,则定为出梅 。
按照环流条件与区域性降水相结合的原则,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时段内,在北纬29-33°范围内,经常有地面峰系活动,且连续两周内有6天雨日,同时参考长江下游两岸,各站候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 , 作为入梅日 。也有以初夏季节中雨日、雨量、云量等气候要素的时间曲线上出现突增(即转折点)之候(日)定为平均入梅候(日)的 。
凡梅雨期间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区域5天内的雨日在2天以下,区内各站最高气温明显升高到30℃以上,而地面南风风速也显著加大,则定为出梅 。中国现行历书采用《神枢经》的说法 , 小暑后逢第一个末日 ,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出梅 。
梅雨季节分布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 。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 。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
在110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4月中旬起到5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 。在个别年份 , 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 , 29N以南 。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出梅
百度百科-入梅
出梅又称为“断梅”,指:梅雨结束的日期 。中国江淮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结束 。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续达63天 。梅雨结束后,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 。
入梅亦称“入霉”、“进梅” 。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 。
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进入梅雨期 。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 。不能凭日历上的入梅、出梅来指导生产和生活,而要听取气象台发表的梅雨预报 。
入梅标准
入梅前五天,副高在120°E上的脊线≥18°N,且5天中至少有3天的日平均气温≥22℃ 。入梅后头5天中必须有4天雨日(包括郊县气象站测得的雨日);若梅雨有分段现象,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22℃ 。
出梅标准
梅雨结束前后 , 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以北,且日平均气温≥27℃,最高气温≥30℃,且连续6天以上无雨 。以后再出现连阴雨,属“夏雨” , 不属“梅雨” 。
怎样算入梅和出梅,入梅,出梅日期根据什么定的?

文章插图
5、入霉出霉季节是怎么算的入梅和出梅,也称入霉和出霉 。
我国西到秦巴山区和贵州高原,南到南岭,北到淮河以北,每年春末夏初,常有阴雨天气,衣物容易发霉,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为明显 。这时,正是梅子黄熟的时候,习惯上,便称这个时期的雨为“黄梅雨”,简称“梅雨” 。
“入梅”,是指梅雨季节的开始,“出梅”,是指梅雨季节的结束 。梅季的确定,是根据我国习惯,用“干支纪日”推算的 。入梅,在“芒种”起,第一个“丙”日 , 用的是干支纪日的天干;出梅,是在“小暑”起第一个“未”日,用的是干支纪日的地支 。所以,要计算入梅和出梅的日期,首先要找出芒种和小暑的纪日干支,才能够推测出来 。
如推测今年的入梅和出梅日期 。今年的芒种,是2013年6月5号,农历四月廿七日,壬寅日,从这一天起,第一个“丙”日,是6月9号,农历五月初二日,丙午日,这就是今年入梅的日期;小暑,是7月7号 , 农历五月三十日,甲戌日,其后第一个“未”日是7月16号,农历六月初九日,癸未日,这是出梅的日期 。
用以上方法,可以推测出明年的入梅和出梅日期 。入梅是2014年6月14号 , 农历五月十七日,丙辰日;出梅是在7月11号,农历六月十五日 , 癸未日 。
【怎样算入梅和出梅,入梅,出梅日期根据什么定的?】入霉出霉日
三月迎梅雨,五月送梅雨,芒种后逢丙日入霉,小署逢未日天晴出霉,如阴反霉 。又云:“雨打小署头,黄梅倒转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