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文采论英雄

不以文采论英雄
文章图片

时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某某官员的某某讲话火了”之类的信息 。转发者大夸特夸其文采如何好,立意如何高,思想如何深等等,一惊一乍的,让人还没点开看,心头已先满怀虔诚,顶礼膜拜 。个别网络媒体更是由此引申开去,深挖该名官员的既往讲话,高度评价其一向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文采飞扬,笔墨生香,让闻者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但觉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 。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忍不住考考那些热衷于转发此类信息的朋友:开封府最有名的官员是谁?结果,无一例外,大家都是脱口而出:包拯 。再问:包拯的继任者是谁?很抱歉,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偏,几乎没人顺利答出 。待我慢吞吞地公布答案:是个在历史上其实比包拯更有分量的人物——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闻者往往讶然不已,连连直呼“没想到” 。
【不以文采论英雄】包拯与欧阳修作为同一个时代的人,单从二人的“硬件”来说,他们学历一样,都是进士出身(起码相当于“第一学历”是本科);行政级别也差不多,多岗位历练之后都做到了枢密副使(大致算得上副国级待遇) 。欧阳修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 。包拯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从二人身后官方给予的待遇来说,欧阳修明显高于包拯 。至于说到“文采”方面,他们之间的差距就可谓天壤之别了:欧阳修是北宋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那是万众景仰、当之无愧的全国作协主席,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多才多艺,是个典型的“多面手”:曾参与合修《新唐書》,独撰《新五代史》,又编《集古录》,还有《欧阳文忠集》传世,脍炙人口的佳作那是多了去了 。而包拯呢,我怀疑他连村作协会员都不是,留下的著作主要是《包孝肃公奏议》,也就是些奏折、陈表之类的公文 。这种以工作建议、汇报材料为主的文集,历代科班出身的高级干部几乎都有,虽不乏史料价值,但流传实在不广 。
关于二人在文章与学问方面的差距,甚至连当事人欧阳修都这样评价包拯:“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不思”,“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也可惜也 。”简直把人家说成没有文凭的大老粗一个了 。
如此看来,若是比拼文采,包拯恐怕只够替欧阳修磨墨,相差何止一个档次 。然而,作为开封府的前后任“一把手”,在民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是包拯的名气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欧阳修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并不复杂 。因为在这个时候,老百姓看的是他们的官员身份,无关其他 。作为“领导干部”,包拯虽然文才不咋地,但他的品行、政绩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是同辈当中的佼佼者 。看看他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就知道了 。北宋名臣司马光说:“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 。”与司马光同朝的另一名臣刘敞说包拯:“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 。” 南宋大儒朱熹评价他“令行禁止,立朝刚毅” 。宋仁宗赵祯也说:“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阴幸也 。”廉洁公正、刚毅无私、体察民情、兴利除弊,这正是包拯千百年来高高矗立在百姓心目中的伟岸形象 。对广大百姓来说,无论多少锦绣文章,都没法和这些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