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别称,中秋节的别称有

1、中秋节的别称有中秋节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团圆节"、"女儿节"、"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和"端正月"、祭月节、月光诞、月娘节、月亮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 , 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 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 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

中秋节的别称,中秋节的别称有

文章插图
2、2020年中秋别称有哪些 美称
2020年中秋节别称有哪些
中秋节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女儿节 、团圆节 。
秋节
根据节日时间,中秋节在秋季的八月十五,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半 。
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 。
玩月节
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 。
拜月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 , 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 , 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秋节
根据节日时间,中秋节在秋季的八月十五,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半 。
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 。
玩月节
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 。
拜月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 , 幼年时曾虔诚拜月 , 长大后 , 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 , 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 , 面如皓月 。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
中秋节的别称,中秋节的别称有

文章插图
3、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 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
中秋节是别称是什么呢,下面我为大家搜集的一篇“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
中秋节有很多别称,中秋节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团圆节"、"女儿节"、"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和"端正月" 。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
商品广告上,有的写"仲秋节",有的写"中秋节",甚至有的日历上也有两种写法 。"仲秋节"、"中秋节"到底是哪一个对?还是全都对?
咱们先看看"仲秋"与"中秋"各是什么意思 。
古人排序时用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 。这其中,孟与伯,表示第一个;仲表示的`是第二个;叔与季,有"以后"的意思 。
古人说季节时,也用孟、仲、季 。春天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就是孟春,第二个月就是仲春,第三个月就称季春 。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 。所说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个月 。
农历八月十五那个节,的确是在秋天的第二个月,但是这个节日是个时点,并不是时段,这个节是秋天中的最中间的那一天,而不是一个月,所以说只能是"中秋节"而不应该是"仲秋节" 。《辞海》"中秋"说:"夏历八月十五日 。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称 。"
"仲"读zhò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节"的"中"读zhōng,这个"中"是表示位置的 。"仲"、"中",写法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
中秋节又叫八月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 。我认为八月节是最接地气的叫法,也体现出人们对中秋佳节的重视,只要一说八月的节日,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中秋节了 。在中国北方的地方语言中,八月节也是经常出现的称谓 。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看借给他们点吧,大八月节的 。"
中秋节为什么叫团圆节
中秋节,自唐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了最受关注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在人们心中也就意味着团圆美好 。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
中秋节为什么叫女儿节
月亮属阴,就如何温柔的女子一样美好,而中秋节历来又有女子拜月的习俗,故称"女儿节" 。
不过在古时的中国,除了中秋节外,还有许多节日都被称为女儿节 。包括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 。我觉得,我国古时这么多节日都被成为女儿节,主要的原因也是希望女儿健康快乐成长,是对女儿嫁一个好人家,保佑女儿婚配如愿、生活幸福的祝福吧 。
总结:节日总是被人寄予了很多美好的愿望,生活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总是有着这样的渴望所以节日的意义尤其重大 。
;
【中秋节的别称,中秋节的别称有】
中秋节的别称,中秋节的别称有

文章插图
4、中秋节又可以称为什么问题一:中秋节又叫什么节 十大别称介绍中秋节的别称很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别称有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 。
1、仲秋节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 , 故谓之中秋节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 ,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
2、八月节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 。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 , 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 。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
3、女儿节
民间拜月,每当圆月升起的时候,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按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 , 即使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届时也必须返回婆家过中秋,北方民间还流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谚语 , 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女儿节 。
4、兔爷节
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有供兔爷的习俗,京城里的老少爷们儿也把这天叫做“兔爷节” 。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  , 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被认为是兔儿爷的老窝 , 一到农历八月,买兔爷的人们便络绎不绝 。
5、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 ,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 , 这也是叫“月夕”的原因之一 。
6、玩月节
是日,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 ,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 。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 , “闾里儿童,连宵嬉戏 。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
7、拜月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 , 即祭拜月神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 , 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 , 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 , 面如皓月” 。
8、八月会
八月会亦称“调声节” 。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海南省儋州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天 , 种植男女青年汇集镇上 , 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背心等 。成群结队,川流过市 。晚上拥出村口 。到预定 *** 场地,进行规模盛大的调声对歌活动 。
9、追月节
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这天狂欢,被称为“追月” 。
10、团圆节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 , 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
问题二:中秋节又称为什么“中秋节”又称“秋节”础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团圆节”“女儿会”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问题三:中秋节又名什么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 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
节日简介: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 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节日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 , 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 , 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
问题四:中秋节又叫什么节?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 , “八月节” 。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 。明清以来 , 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 , 月下游玩的习俗 , 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 , 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 , 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
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 , 或结伴去佛寺尼庵 , 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 。甚至玩到四更鸡鸣 。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 。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 。只是中秋夜 , 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 。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 。设大香案 , 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 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 。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 。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 。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 , 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 , 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
问题五:中秋节又叫什么节 40分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民间称为中秋,梗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
问题六:中秋节又叫什么节按照中国的农历 , 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阀,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问题七:请问中秋节又叫什么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问题八:何为中秋 在古代中秋节又有哪些称呼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 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 , 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 , 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 ,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
问题九:中秋节为什么被称为“中秋节”,名字是怎么来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问题十:中秋的由来 以及古时中秋的称呼又有几种 代表什么意义?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 , 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 , 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 , 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 , 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 ,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 , 晒得庄稼枯死 , 民不聊生 , 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 , 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 , 为民造福 。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
一天 , 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 , 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
三天后 , 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 , 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袅讼吕?。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 , 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傍晚,后羿回到家 , 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 , 他退三步 , 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 , 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 , 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
从此 ,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 , 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 , 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
中秋节的别称,中秋节的别称有

文章插图
5、中秋节的别称国传统节日介绍——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 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 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此夜 , 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 , 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 , 中秋又称“团圆节” 。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 , 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 , 名为“追月” 。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 , 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 ,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 , 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 , 取团圆之意” 。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 。饼中以果为馅 , 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 , 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 , 不论贫富老小 , 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 , 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 , 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 , 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中秋节 ,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 , 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
扩展资料:
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 。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 。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不死药 , 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
吴刚折桂
吴刚登上月宫折桂 , 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 。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  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 , 持为寒者薪”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根据我国的历法 ,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 , 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 , 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 , 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 , 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
http://www.yahtour.com/article.php?wzid=2004082414384651222
http://iea.cass.cn/ygtd/html/mzs_2005090910443488082.htm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 , 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佳节素有全家团圆,品尝月饼 , 吃酒赏月的风俗 。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礼制,《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夕月”者,拜月也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 , 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 ,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 , 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 。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 , 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 , 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挂谑乖倏窕兑淮?名为“追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