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象征什么,长城有什么代表意义?

1、长城有什么代表意义?长城的价值与意义
长城并不是简单的墙和城,而是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 , 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
历史价值:是一个时代和王朝的象征 , 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军事价值:在古代,起到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作用
教育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是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艺术价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旅游价值:长城是世界十大建筑奇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与民族的象征!
思想价值: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

长城象征什么,长城有什么代表意义?

文章插图
2、万里长城象征着什么?问题一:用万里长城来象征中国,有什么意义1: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2: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
问题二:万里长城代表什么意思?万里长城长又长咯
问题三:用万里长城来象征中国,有什么意义呢?1: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2: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户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
问题四:长城在我们心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中国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代的规模最大 。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已经被击败不再成为威胁,未修长城;宋朝时,失去燕云十六州使得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 , 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仅仅起到盘查路人和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也未修长城 。现代修长城 , 除了是对古迹的维修和保护外,也部分程度上是为了发展旅游 , 但在军事上已经失去意义 。现在的 长城唬属于明长城.
八达岭长城简介:万里长城,人类的巨著!中华之魂!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
问题五:万里长城的雄伟是我们祖国伟大的象征长城是象征
长城( 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 , 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 *** ,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 , 始有万里长城之称[1]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 。[2]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问题六:万里长城被看作中华民族的象征被誉为什么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古代建筑,叫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实际上全长12000多华里 。东边起自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边到甘肃省的嘉峪关 。中间要经过好多高山大岭、山涧、峡谷 , 特别雄伟壮观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打仗 , 为了防御敌人便开始修筑长城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城墙连接起来 , 建成了万里长城 。后来到了明朝又重修了一次,就变成今天的面貌了 。因为万里长城很有名,又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所以流传着好多像“孟姜女哭长城”那样的故事 。就是现在小朋友也能经常听见、看到长城这个词 。比如 *** 主席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八十年代外国人把我国女子排球队比成“万里长城” 。在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商品像电扇啦,计算机啦,好多好多都用长城起名呢!听说当人们在宇宙飞船上 , 观察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地球时,能看到的人类建筑物只有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小朋友你们说,我们的国家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呀!
长城象征什么,长城有什么代表意义?

文章插图
3、长龙和长城有什么象征意长龙可以象征中国,凸显气势;
长城自然就是中国强大的象征喽
这两者也可以结合,把长城比作长龙
长城象征什么,长城有什么代表意义?

文章插图
4、在人们眼中,长城象征着什么?雄伟的万里长城,巍峨壮丽 , 历史悠久,象一条巨龙屹立在中华大地. 
【长城象征什么,长城有什么代表意义?】长城文化既有浓烈的民族特性,又深深植根于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共性厚土之中,具有令人向往和陶醉的魅力 。 
长城赋予了炎黄子孙更多的寓意.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 
朋友你去过长城吗?“不到长城非好汉” 。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的景点 , 一个世界的文化遗产 。它从另一个方面反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和力量 。
中国,民族,大统一
长城象征什么,长城有什么代表意义?

文章插图
5、长城的影响意义长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长城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蜒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全长1.2万余华里,故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完成的.从修筑伊始到最后完成,历时2000多年,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总长超过50000公里.长城以其气势磅礴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从卫星上遥瞰人类的家乡–地球,所见不多的建筑物之一即有万里长城的身影,她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坚韧不拔,古老文明的象征.
在公元前五至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为了防御北方草原强悍的游牧部落袭扰中原,位于北部的燕,赵,秦等国于要冲之地高筑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列国长城连成一线,从而形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延锦万里的军事屏障,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奇迹.
自秦以后直至明朝等各代都规模不等地新筑和增筑过长城"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 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 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 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 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 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 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 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大家可以了解有关长城的修建,历朝历代对长城的维修,以及长城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还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我们身边的长城,真正体会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将涉秦代长城的修建,明代长城的维修及扩建,以及长城所显示的现实意义.
秦代万里长城
一,长城概述
万里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防防御工程.它东起渤海之滨的山海关,经过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等省和自治区,西至甘肃省嘉峪关,沿着起伏的山脉和茫茫的沙漠,绵延一万二千余里.长城在历史上曾经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障北部边疆一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起过重要作用.另外,在客观上也对北方劲吹的风砂起了阻止作用.长城的建筑规模十分巨大,不论我国的北京城,南京城或外国的古罗马城,亚历山大城都难以与之相比.据估算,如果把用来构筑长城的砖石筑成高五公尺,宽一公尺的城垣,其长度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可见这是多么宏伟的工程!难怪宇航员从月球看地球表面,别的什么建筑物都看不清楚,唯独能看到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和我国的长城.
二,长城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激烈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军事筑城技术广泛发展起来.各诸侯国为了防御邻国的突然袭击,常常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一些关,塞,亭,障等守备设施,后来又进一步把关,塞,亭,障用城墙连接起来,或把大河堤防加以扩建,便出现了所谓长城.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长城是楚国的方城,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今湖北竹山至今河南泌阳一带.到战国初期和中期,随着兼并战争的加剧,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各主要诸侯国都纷纷筑起互防长城.在战国中后期,由于匈奴,东胡,林胡,等游牧部族的日益强大和南下,秦,赵,燕三国都修筑了规模颇为巨大的边地长城.
三,万里长城修建的原因
匈奴本来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已经强盛起来,匈奴的贵族趁北方燕国和赵国衰落的时候,步步南侵,占领了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他们主要集游收打猎为生,并且依靠来去神速的骑兵,掠夺人口财物,破坏农业生产,使边境很不安宁.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一方面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以利国家的统一,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另一方面,出于抵抗匈奴,加强国防的需要,不仅没有拆毁边地长城,而且在上述秦,赵,燕王国边地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规模地加以修葺,连接和增筑,遂出现了我国历史上闻名古今中外的秦代万里长城.
秦代之所以大修万里长城,并不是因为国力虚弱,秦军怯战,故不过匈奴的强大,而是由于古代中原农业经济民族同北方游牧经济民族的矛盾特殊性所致.农业生产需要和平,统一,安定的环境,以利耕耘收获,发展经济和文化.而游牧民族则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处于向奴隶制转化阶段的匈奴,其统治集团富有侵扰性和掠夺性.中原以大军出击,匈奴则远走他遁;大军一撤,扰掠如故.这就是自战国中期以来秦,赵,燕大修边地长城的根本原因.
四,万里长城的修建
秦代万里长城的修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共12年之久.
第一阶段,由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前221――前215年).这时刚刚平灭六国,国内正紧张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推行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对匈奴采取的是战略防御方针.重点维修了原秦,赵,燕三国的边地长城,并新筑若干部分,以使其互相连接.由于第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维修旧长城,新筑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主要是由蒙恬所率部队和沿边郡县军民完成的,没有大规模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史书上对这段情况的反映比较少.
第二阶段,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前214――前210年).这时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秦始皇巩固内部的工作已经完成,边地长城的修缮已基本结束,边防已经巩固,对匈奴作战的各项准备皆已就绪,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取得重大胜利.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大败匈奴军,一举收复河南;次年又渡过黄河,攻占高阙,控制了阳山,北假一带,从而使秦代的边境向北推进很远.为了巩固新占领的地区,于是开始第二阶段修建长城的工作.第二阶段的任务共有两项.一是"自榆中(今甘肃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也就是从今天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一带开始,同第一阶段由狄道沿洮水向西北延伸的长城相连,沿黄河而东,直到与阴山相连,即与原赵国阴山南长城的西端相连,并在沿河岸边修建44座城塞,建立44县,从而加强沿河的防御,二是在高阙,阳山,北假一带"筑亭障以逐戎人".也就是重新修复赵武灵王时所建的阴山北长城,并自高阙向西南延伸很长一段,直至与当时的流沙(今巴丹吉林沙漠,滕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总称)连接;向东与原赵国阴山南长城会合后,于今内蒙卓资一带转向东北,逶迤于今内蒙商都县北,化德县南,河北康保县南,在今内蒙太仆寺旗一带与原燕国的长城相连.这两项任务都是以新筑为主,包括修复赵武灵王的阴山北长城,由于匈奴的长期破坏,亦和新筑相仿.加之地形复杂,多行于崇山峻岭之中,因而任务十分艰巨,仅靠蒙恬所率部队和沿边郡县的军民是难以完成的,遂大规模地动用了内地的人力和物力.据估算,当时投入筑长城的部队约50万,民夫约50万,总人力不下100万.由此可知,秦代劳动人民为了修建万里长城,不知付出多少牺牲和巨大的代价!
五,万里长城的作用和意义
秦始皇深知自己军事力量强大,能够东灭六国,南平百越,"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一举击败匈奴.但是,击败匈奴却不能征服匈奴和占有匈奴,无法改变其生活条件,环境和习性,也无法根除其飘忽无定,出没无常的侵扰之患.正是从一劳永逸的百年大计出发,秦始皇才决定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一方面从军事上给匈奴以严厉的打击,一方面大修万里长城,确保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从秦代的历史看,万里长城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化短为长,巩固边防.秦军同匈奴军相比,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车,步,骑配合协同,长于大规模集团作战,但灵活性和机动性差,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多,短于翻山越岭,长途奔袭,分散作战,后勤保障亦十分困难.匈奴军同秦军相比则恰恰相反,没有严格的组织,训练,武器装备比较简单而落后,也没有多兵种的配合,但人人习于骑射,勇于战斗,长于奔驰突袭,"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10,因而能灵活机动,出没无常,分散作战,无须后勤保障.而短于攻城克坚,则是其一大弱点.正因为秦代边防有万里长城作屏障,使匈奴骑兵的活动受到限制,化长为短,难以轻易地出入边塞;而秦军则化短为长,守御有余.故终秦之世,未闻有匈奴犯境之大害,这和万里长城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是保障进攻,巩固胜利.蒙恬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击败匈奴,这固然要归因于秦军的强大和作战指导的正确,但和他第一阶段认真维修长城是密切相关的.秦匈边界长至万里,倘无长城屏蔽,秦军处处分兵守卫,就难以集中兵力发动战略进攻;即使能发动进攻,匈奴也可以退此进彼,到处周旋和扰乱.正因为长城有效地巩固了边防,保障了秦军侧翼的安全,蒙恬才得以集中数十万大军,在主要战略方向上发动猛烈进攻,迅速取得胜利,一举收复河南,夺得阴山,给了匈奴以很大的打击.匈奴一则由于军事上吃了败仗,二则由于秦边处处有长城掩护,无隙可乘,遂被迫退往阴山以北.蒙恬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进而又第二阶段大修长城,因而巩固了自己的胜利.由此可见,万里长城不仅是防御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进攻,巩固胜利的重要手段.
三是促进边境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万里长城不仅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免遭匈奴之破坏,而且对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代在长城沿线设置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12郡,有些郡的辖境远出长城之外.这些地区在长城的庇护之下,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土地得到开发,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特别是河南地区和黄河沿岸,经秦始皇大批移民和设置44县之后,很快成为新的经济繁荣地区.
自秦代以后,万里长城为许多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继承,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修缮和扩筑,规模越来越宏伟壮观,是我国军事筑城史上的奇迹之一,至今仍引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明 长 城
对于长城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现在乘飞机再遥远的太空俯视地球,所能看见的建筑物中就有中国的万里长城,它被成为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现存的长城是在哪个朝代修建的么 为什么修建 它的走向 修建它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朝在灭掉元朝以后,原来的统治者蒙古贵族逃回旧地,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掠夺.后来在东北又有女真的兴起,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贵族的扰掠,明代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明太祖朱元璋原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对于攻打城池曾经有过亲身的体会,当他已经取得天下的时候,为了巩固其统治,十分重视筑城设防的措施.原来在朱元璋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高筑墙就是筑城设防备战之意.因此明朝不仅对全国各州府县的城墙都修筑得十分坚固,全部用砖包砌.而且在北部边界修筑了长城.
在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建国号的第一年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就派大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16世纪初,修筑了甘肃境内黄河沿岸的一段长城(南到靖远),修筑了嘉峪关及其附近的长城.在明朝的二百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到公元1644年前后经过了二百多年的时间才基本完成了万里长城的修筑工程.这一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一万四千六百多里的长城,其中从山海关到鸭绿江这一段长城,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而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较为完整.有两个关城东西对峙,所以人们称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里,也就是我们现存的长城.
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长城高大雄伟,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
历代修建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不过,就构筑长城的基本原则而言,历朝历代却是共同的.这个共同的基本原则,可以用"因地制宜,据险制塞"八个字概括.所谓因地制宜,一是指巧妙地根据所在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二是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材质为建筑材料.所谓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而言.
长城作为伟大的防御工事,基本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火台三部分组成.
关隘: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城墙:这里的长城城墙,一般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这不仅使攻城的敌人难于攀登,而且可以给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城墙顶上一般都有四马并骑的宽度,即有四,五米宽,以便作战时部队机动和运送粮草,兵器等.这里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提供了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女墙(宇墙),起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下来的作用.
城门: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过梁,元朝以后一般均改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的门洞.为了增加稳固性,城门附近的一段台基多采用条石砌筑.不少城门上均镌刻着门的名称.门洞内装巨大双扇木门,木门外包铁皮,用巨钉嵌镶,门内侧装有门栓及锁环,有的还装有机关.
城门楼:城门上方一般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其屋顶多为方形城楼.并且对整个建筑物内外用油漆彩绘进行建筑装饰.这样就使整个城门楼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严威武的气魄,以适应战斗的功能和审美的要求.
水关:长城在于溪流,河谷相交处为达到水流通过和防御目的而设计的种种通道式结构.比较著名的有九门口长城,八达岭水关,黄崖关长城水门等.
护城河(壕堑):利用地形挖成深沟灌水代替城墙,一般在城关的四周均有护城河.它是在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形成了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在山海关城外有一道深约二丈,宽五丈的护城河,迫使敌人必须涉水过河才能到达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难度,给守卫在城墙上的士兵创造了射杀敌人的有利机会.
城台:在长城城墙上每隔二,三百米就构筑有一座高出城墙顶面一米左右的台子.外墙上砌有垛口.城台又根据用途,构筑情况分三种:墙台,敌台(敌楼)和战台.
烽火台:烽火台的形式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烽火台之间距离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
修筑长城的意义
1.修筑长城的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2.长城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3.长城对边疆地区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历代长城的修筑都是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干的办法来完成的.主要是依靠从中原各地调来的军队和征调民夫,促进边疆的开发可见工程的艰辛和伟大.长城也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活动课:我们身边的长城
风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 六盘山》毛泽东 1935年10月
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途中写的一首词.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要求自己,鞭策自己,作为自己今生莫大的目标.而我们生在长城下,长在长城下,对于长城自有我们的认识与感情.同学们,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挥发我们的才艺,展示我们身边的长城吧!
参考资料:
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长城文化遗址是长城文化遗址的一部分.1988年被列为辽宁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辽宁省绥中县城西62.5公里的新台子村,西南距山海关8.75公里.九门口一带山势巍峨,群峰叠嶂,九门口长城段保存较好,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自此山起,沿山脊屈曲北去,至九江河南岸的山脚,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然后继而北去,爬行于陡坡之上.此外,九门口段长城在不到两公里范围内设有敌楼12座,战台两座,哨楼两座,烽火台两座,另外还有外墙,外壕等,构成了极为完整,严谨的军事防御工程.据文献记载,关城西额题"京东首关",足见历史上其在长城线上的重要地位.九门口的过河城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的条石包砌起八个梭形桥墩,形成了九个水门,水门均有木门扇,随需要而启闭.其中南部门洞可以通行,北部门洞可以泄水.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在过河桥的两端各筑围城一座.特别是河水汹涌绕城夺关急湍直下时,其景更为壮观.九门口过河桥下的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之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故此又称九门口为"一片石关".这种建筑结构十分罕见,具有很高的文物观赏价值.
董家口长城
董家口长城耸立在河北省抚宁县驻操营镇东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上,距秦皇岛市区38公里,是明代军事名将戚继光上疏修筑的蓟镇长城的重要关塞之一,护卫"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关城的北翼要塞.在突兀险要的山岭上,筑有36个敌台,28个战台,16个烽火台,全长8.9公里,最高处海拔556米,还筑有3座城堡.原来除了城堡外,其余部分都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一带长城依陡峭的花岗岩山脊而建,蜿蜒曲折,气势磅礴,纵深防御军事设施完备,烽火烟墩遥相呼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独特风貌.
据史料记载,董家口长城是在原北齐长城的基础上重修的,修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初为二等边墙,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戚继光重修为一等边墙.董家口长城建筑形式多样,气势不凡,特别是在李家楼,陈家楼,耿家楼三座敌台入口的石券门条石上,分别雕刻有莲花如意云,双狮绣球,攀枝莲,铁花等图案,每幅图案都栩栩如生,且雕工十分纯熟细腻.
据调查考证,董家口长城要塞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主要原因是,这段长城筑成后,戚继光从浙江金华府调来3000名"火枪手",为稳定军心,当年调来的军士都带来了家眷,在此安家守边,保护长城.董家口就是一个典型的明代守城将士后代居住的村庄,作为明代守城将士的后裔,董家口人把祖先修筑的长城一直当作"传家宝"加以爱护.现在,这些"长城后裔"尚有陈,李,耿,孙,赵,张等六姓,共计123户439人.此外,这一带山高路险,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烯少,也是董家口长城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原因.
板厂峪长城
板厂峪距秦皇岛市区28公里,村北险峻的山梁上横亘着3.5公里保存完好的长城.据史料记载,明长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筑.隆庆五年(1571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派中军门谭纶再次重修,在石筑长城的基础上加砖修复,并增修砖制敌楼50座.板厂峪长城砖窑遗址已挖掘出58座密闭完好的明代长城砖窑,窑内满满地码放着烧制好的长城砖.这次发现的砖窑,窑顶距地面25厘米,顶部由胶土,碎砖等分层筑成,透过被局部揭开的窑顶,可见由厚重的青砖筑成的窑壁.由于几百年密封,窑内湿气很重,一层层长城砖码放如初,窑口直径3.5米至6米,窑深3.5米,长城砖有多种规格,重10.5公斤左右.据初步估算,每座窑内的长城砖约有5000块.探查表明,在板厂峪较广的范围内还可能埋藏着数十座这样的明长城砖窑.
讨论:你还知道我们身边的那些有关长城的资源及她为当地带来的收益.
长城是财富,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她呢 大家展开集体讨论,通过讨论大家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
战争与和平的纽带――古代长城
长城的现实意义
修建了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兄弟民族之间也早已化千年干戈为玉帛.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已转化为中华文化的瑰 宝,人类文化的财富.今天,当人们把长城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时,长城又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的万里长城,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今天,人们仍能从这厚重纷繁的长城中,去发掘蕴含着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建筑,考古,文学,美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以及那深刻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在人们的心目中,长城这极为雄伟博大的景观和审美上阳刚,悲壮的文化载体,是囊括两千多年中华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是"数不清的伟大故事形成了一部地球的历史."25日本学者稻叶也说:"长城文化深浚而奥秘,如果能探到这潜蕴的宝藏,或许能揭示中国古老而珍贵的神秘."今天的中国人民正是从长城文化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他们深深地感到,只有伟大的民族,才会建造出伟大的长城.这就昭示人们,继往开来,去发扬光大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艰苦勤奋,坚韧刚毅的民族精神,加速今天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长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长城,以它的巍巍雄姿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成的象征.《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升华为民族精神和意识.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曲被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更加强化了这种精神和意识.昔日,中国人民高唱着这支雄壮嘹亮的歌曲,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今天,长城精神和意识,正在激励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去筑成中国"新的长城",再创中华辉煌.
这就是长城最能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内涵,同时中华民族也不断赋予长城更新的寓意,这就是长城精神,长城魂!
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重点文物.邓小平同志也为长城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不但更加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而且作为名胜古迹,世界奇观,也更具有了旅游观光价值."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间就已意识到了长城的观赏价值.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把长城与壮丽的河山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长城作为风景观光四季皆宜,它有春的温柔,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严峻.作为名胜古迹,长城记载着中华上下两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旅游观光者,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不了解长城,不认识长城是难以想象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已成为中外游人共同的心声.数以亿计的中外人士正是带着这种对长城的仰慕与向往,千里迢迢来游览观光长城,以实现自己日夜之梦想,终身之夙愿.
长城不仅对中国的旅游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今天为长城而高歌,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长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长城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蜒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全长1.2万余华里,故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完成的.从修筑伊始到最后完成,历时2000多年,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总长超过50000公里.长城以其气势磅礴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从卫星上遥瞰人类的家乡–地球,所见不多的建筑物之一即有万里长城的身影,她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坚韧不拔,古老文明的象征.
在公元前五至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为了防御北方草原强悍的游牧部落袭扰中原,位于北部的燕,赵,秦等国于要冲之地高筑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列国长城连成一线,从而形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延锦万里的军事屏障,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奇迹.
自秦以后直至明朝等各代都规模不等地新筑和增筑过长城"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 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 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 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 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 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 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 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大家可以了解有关长城的修建,历朝历代对长城的维修,以及长城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还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我们身边的长城,真正体会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将涉秦代长城的修建,明代长城的维修及扩建,以及长城所显示的现实意义.
秦代万里长城
一,长城概述
万里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防防御工程.它东起渤海之滨的山海关,经过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等省和自治区,西至甘肃省嘉峪关,沿着起伏的山脉和茫茫的沙漠,绵延一万二千余里.长城在历史上曾经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障北部边疆一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起过重要作用.另外,在客观上也对北方劲吹的风砂起了阻止作用.长城的建筑规模十分巨大,不论我国的北京城,南京城或外国的古罗马城,亚历山大城都难以与之相比.据估算,如果把用来构筑长城的砖石筑成高五公尺,宽一公尺的城垣,其长度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可见这是多么宏伟的工程!难怪宇航员从月球看地球表面,别的什么建筑物都看不清楚,唯独能看到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和我国的长城.
二,长城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激烈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军事筑城技术广泛发展起来.各诸侯国为了防御邻国的突然袭击,常常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一些关,塞,亭,障等守备设施,后来又进一步把关,塞,亭,障用城墙连接起来,或把大河堤防加以扩建,便出现了所谓长城.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长城是楚国的方城,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今湖北竹山至今河南泌阳一带.到战国初期和中期,随着兼并战争的加剧,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各主要诸侯国都纷纷筑起互防长城.在战国中后期,由于匈奴,东胡,林胡,等游牧部族的日益强大和南下,秦,赵,燕三国都修筑了规模颇为巨大的边地长城.
三,万里长城修建的原因
匈奴本来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已经强盛起来,匈奴的贵族趁北方燕国和赵国衰落的时候,步步南侵,占领了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他们主要集游收打猎为生,并且依靠来去神速的骑兵,掠夺人口财物,破坏农业生产,使边境很不安宁.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一方面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以利国家的统一,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另一方面,出于抵抗匈奴,加强国防的需要,不仅没有拆毁边地长城,而且在上述秦,赵,燕王国边地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规模地加以修葺,连接和增筑,遂出现了我国历史上闻名古今中外的秦代万里长城.
秦代之所以大修万里长城,并不是因为国力虚弱,秦军怯战,故不过匈奴的强大,而是由于古代中原农业经济民族同北方游牧经济民族的矛盾特殊性所致.农业生产需要和平,统一,安定的环境,以利耕耘收获,发展经济和文化.而游牧民族则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处于向奴隶制转化阶段的匈奴,其统治集团富有侵扰性和掠夺性.中原以大军出击,匈奴则远走他遁;大军一撤,扰掠如故.这就是自战国中期以来秦,赵,燕大修边地长城的根本原因.
四,万里长城的修建
秦代万里长城的修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共12年之久.
第一阶段,由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前221――前215年).这时刚刚平灭六国,国内正紧张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推行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对匈奴采取的是战略防御方针.重点维修了原秦,赵,燕三国的边地长城,并新筑若干部分,以使其互相连接.由于第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维修旧长城,新筑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主要是由蒙恬所率部队和沿边郡县军民完成的,没有大规模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史书上对这段情况的反映比较少.
第二阶段,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前214――前210年).这时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秦始皇巩固内部的工作已经完成,边地长城的修缮已基本结束,边防已经巩固,对匈奴作战的各项准备皆已就绪,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取得重大胜利.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大败匈奴军,一举收复河南;次年又渡过黄河,攻占高阙,控制了阳山,北假一带,从而使秦代的边境向北推进很远.为了巩固新占领的地区,于是开始第二阶段修建长城的工作.第二阶段的任务共有两项.一是"自榆中(今甘肃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也就是从今天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一带开始,同第一阶段由狄道沿洮水向西北延伸的长城相连,沿黄河而东,直到与阴山相连,即与原赵国阴山南长城的西端相连,并在沿河岸边修建44座城塞,建立44县,从而加强沿河的防御,二是在高阙,阳山,北假一带"筑亭障以逐戎人".也就是重新修复赵武灵王时所建的阴山北长城,并自高阙向西南延伸很长一段,直至与当时的流沙(今巴丹吉林沙漠,滕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总称)连接;向东与原赵国阴山南长城会合后,于今内蒙卓资一带转向东北,逶迤于今内蒙商都县北,化德县南,河北康保县南,在今内蒙太仆寺旗一带与原燕国的长城相连.这两项任务都是以新筑为主,包括修复赵武灵王的阴山北长城,由于匈奴的长期破坏,亦和新筑相仿.加之地形复杂,多行于崇山峻岭之中,因而任务十分艰巨,仅靠蒙恬所率部队和沿边郡县的军民是难以完成的,遂大规模地动用了内地的人力和物力.据估算,当时投入筑长城的部队约50万,民夫约50万,总人力不下100万.由此可知,秦代劳动人民为了修建万里长城,不知付出多少牺牲和巨大的代价!
五,万里长城的作用和意义
秦始皇深知自己军事力量强大,能够东灭六国,南平百越,"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一举击败匈奴.但是,击败匈奴却不能征服匈奴和占有匈奴,无法改变其生活条件,环境和习性,也无法根除其飘忽无定,出没无常的侵扰之患.正是从一劳永逸的百年大计出发,秦始皇才决定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一方面从军事上给匈奴以严厉的打击,一方面大修万里长城,确保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从秦代的历史看,万里长城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化短为长,巩固边防.秦军同匈奴军相比,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车,步,骑配合协同,长于大规模集团作战,但灵活性和机动性差,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多,短于翻山越岭,长途奔袭,分散作战,后勤保障亦十分困难.匈奴军同秦军相比则恰恰相反,没有严格的组织,训练,武器装备比较简单而落后,也没有多兵种的配合,但人人习于骑射,勇于战斗,长于奔驰突袭,"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10,因而能灵活机动,出没无常,分散作战,无须后勤保障.而短于攻城克坚,则是其一大弱点.正因为秦代边防有万里长城作屏障,使匈奴骑兵的活动受到限制,化长为短,难以轻易地出入边塞;而秦军则化短为长,守御有余.故终秦之世,未闻有匈奴犯境之大害,这和万里长城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是保障进攻,巩固胜利.蒙恬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击败匈奴,这固然要归因于秦军的强大和作战指导的正确,但和他第一阶段认真维修长城是密切相关的.秦匈边界长至万里,倘无长城屏蔽,秦军处处分兵守卫,就难以集中兵力发动战略进攻;即使能发动进攻,匈奴也可以退此进彼,到处周旋和扰乱.正因为长城有效地巩固了边防,保障了秦军侧翼的安全,蒙恬才得以集中数十万大军,在主要战略方向上发动猛烈进攻,迅速取得胜利,一举收复河南,夺得阴山,给了匈奴以很大的打击.匈奴一则由于军事上吃了败仗,二则由于秦边处处有长城掩护,无隙可乘,遂被迫退往阴山以北.蒙恬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进而又第二阶段大修长城,因而巩固了自己的胜利.由此可见,万里长城不仅是防御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进攻,巩固胜利的重要手段.
三是促进边境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万里长城不仅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免遭匈奴之破坏,而且对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代在长城沿线设置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12郡,有些郡的辖境远出长城之外.这些地区在长城的庇护之下,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土地得到开发,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特别是河南地区和黄河沿岸,经秦始皇大批移民和设置44县之后,很快成为新的经济繁荣地区.
自秦代以后,万里长城为许多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继承,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修缮和扩筑,规模越来越宏伟壮观,是我国军事筑城史上的奇迹之一,至今仍引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明 长 城
对于长城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现在乘飞机再遥远的太空俯视地球,所能看见的建筑物中就有中国的万里长城,它被成为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现存的长城是在哪个朝代修建的么 为什么修建 它的走向 修建它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朝在灭掉元朝以后,原来的统治者蒙古贵族逃回旧地,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掠夺.后来在东北又有女真的兴起,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贵族的扰掠,明代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明太祖朱元璋原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对于攻打城池曾经有过亲身的体会,当他已经取得天下的时候,为了巩固其统治,十分重视筑城设防的措施.原来在朱元璋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高筑墙就是筑城设防备战之意.因此明朝不仅对全国各州府县的城墙都修筑得十分坚固,全部用砖包砌.而且在北部边界修筑了长城.
在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建国号的第一年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就派大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16世纪初,修筑了甘肃境内黄河沿岸的一段长城(南到靖远),修筑了嘉峪关及其附近的长城.在明朝的二百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到公元1644年前后经过了二百多年的时间才基本完成了万里长城的修筑工程.这一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一万四千六百多里的长城,其中从山海关到鸭绿江这一段长城,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而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较为完整.有两个关城东西对峙,所以人们称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里,也就是我们现存的长城.
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长城高大雄伟,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
历代修建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不过,就构筑长城的基本原则而言,历朝历代却是共同的.这个共同的基本原则,可以用"因地制宜,据险制塞"八个字概括.所谓因地制宜,一是指巧妙地根据所在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二是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材质为建筑材料.所谓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而言.
长城作为伟大的防御工事,基本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火台三部分组成.
关隘: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城墙:这里的长城城墙,一般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这不仅使攻城的敌人难于攀登,而且可以给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城墙顶上一般都有四马并骑的宽度,即有四,五米宽,以便作战时部队机动和运送粮草,兵器等.这里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提供了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女墙(宇墙),起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下来的作用.
城门: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过梁,元朝以后一般均改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的门洞.为了增加稳固性,城门附近的一段台基多采用条石砌筑.不少城门上均镌刻着门的名称.门洞内装巨大双扇木门,木门外包铁皮,用巨钉嵌镶,门内侧装有门栓及锁环,有的还装有机关.
城门楼:城门上方一般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其屋顶多为方形城楼.并且对整个建筑物内外用油漆彩绘进行建筑装饰.这样就使整个城门楼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严威武的气魄,以适应战斗的功能和审美的要求.
水关:长城在于溪流,河谷相交处为达到水流通过和防御目的而设计的种种通道式结构.比较著名的有九门口长城,八达岭水关,黄崖关长城水门等.
护城河(壕堑):利用地形挖成深沟灌水代替城墙,一般在城关的四周均有护城河.它是在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形成了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在山海关城外有一道深约二丈,宽五丈的护城河,迫使敌人必须涉水过河才能到达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难度,给守卫在城墙上的士兵创造了射杀敌人的有利机会.
城台:在长城城墙上每隔二,三百米就构筑有一座高出城墙顶面一米左右的台子.外墙上砌有垛口.城台又根据用途,构筑情况分三种:墙台,敌台(敌楼)和战台.
烽火台:烽火台的形式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烽火台之间距离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
修筑长城的意义
1.修筑长城的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2.长城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3.长城对边疆地区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历代长城的修筑都是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干的办法来完成的.主要是依靠从中原各地调来的军队和征调民夫,促进边疆的开发可见工程的艰辛和伟大.长城也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活动课:我们身边的长城
风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 六盘山》毛泽东 1935年10月
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途中写的一首词.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要求自己,鞭策自己,作为自己今生莫大的目标.而我们生在长城下,长在长城下,对于长城自有我们的认识与感情.同学们,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挥发我们的才艺,展示我们身边的长城吧!
参考资料:
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长城文化遗址是长城文化遗址的一部分.1988年被列为辽宁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辽宁省绥中县城西62.5公里的新台子村,西南距山海关8.75公里.九门口一带山势巍峨,群峰叠嶂,九门口长城段保存较好,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自此山起,沿山脊屈曲北去,至九江河南岸的山脚,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然后继而北去,爬行于陡坡之上.此外,九门口段长城在不到两公里范围内设有敌楼12座,战台两座,哨楼两座,烽火台两座,另外还有外墙,外壕等,构成了极为完整,严谨的军事防御工程.据文献记载,关城西额题"京东首关",足见历史上其在长城线上的重要地位.九门口的过河城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的条石包砌起八个梭形桥墩,形成了九个水门,水门均有木门扇,随需要而启闭.其中南部门洞可以通行,北部门洞可以泄水.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在过河桥的两端各筑围城一座.特别是河水汹涌绕城夺关急湍直下时,其景更为壮观.九门口过河桥下的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之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故此又称九门口为"一片石关".这种建筑结构十分罕见,具有很高的文物观赏价值.
董家口长城
董家口长城耸立在河北省抚宁县驻操营镇东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上,距秦皇岛市区38公里,是明代军事名将戚继光上疏修筑的蓟镇长城的重要关塞之一,护卫"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关城的北翼要塞.在突兀险要的山岭上,筑有36个敌台,28个战台,16个烽火台,全长8.9公里,最高处海拔556米,还筑有3座城堡.原来除了城堡外,其余部分都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一带长城依陡峭的花岗岩山脊而建,蜿蜒曲折,气势磅礴,纵深防御军事设施完备,烽火烟墩遥相呼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独特风貌.
据史料记载,董家口长城是在原北齐长城的基础上重修的,修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初为二等边墙,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戚继光重修为一等边墙.董家口长城建筑形式多样,气势不凡,特别是在李家楼,陈家楼,耿家楼三座敌台入口的石券门条石上,分别雕刻有莲花如意云,双狮绣球,攀枝莲,铁花等图案,每幅图案都栩栩如生,且雕工十分纯熟细腻.
据调查考证,董家口长城要塞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主要原因是,这段长城筑成后,戚继光从浙江金华府调来3000名"火枪手",为稳定军心,当年调来的军士都带来了家眷,在此安家守边,保护长城.董家口就是一个典型的明代守城将士后代居住的村庄,作为明代守城将士的后裔,董家口人把祖先修筑的长城一直当作"传家宝"加以爱护.现在,这些"长城后裔"尚有陈,李,耿,孙,赵,张等六姓,共计123户439人.此外,这一带山高路险,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烯少,也是董家口长城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原因.
板厂峪长城
板厂峪距秦皇岛市区28公里,村北险峻的山梁上横亘着3.5公里保存完好的长城.据史料记载,明长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筑.隆庆五年(1571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派中军门谭纶再次重修,在石筑长城的基础上加砖修复,并增修砖制敌楼50座.板厂峪长城砖窑遗址已挖掘出58座密闭完好的明代长城砖窑,窑内满满地码放着烧制好的长城砖.这次发现的砖窑,窑顶距地面25厘米,顶部由胶土,碎砖等分层筑成,透过被局部揭开的窑顶,可见由厚重的青砖筑成的窑壁.由于几百年密封,窑内湿气很重,一层层长城砖码放如初,窑口直径3.5米至6米,窑深3.5米,长城砖有多种规格,重10.5公斤左右.据初步估算,每座窑内的长城砖约有5000块.探查表明,在板厂峪较广的范围内还可能埋藏着数十座这样的明长城砖窑.
讨论:你还知道我们身边的那些有关长城的资源及她为当地带来的收益.
长城是财富,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她呢 大家展开集体讨论,通过讨论大家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
战争与和平的纽带――古代长城
长城的现实意义
修建了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兄弟民族之间也早已化千年干戈为玉帛.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已转化为中华文化的瑰 宝,人类文化的财富.今天,当人们把长城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时,长城又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的万里长城,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今天,人们仍能从这厚重纷繁的长城中,去发掘蕴含着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建筑,考古,文学,美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以及那深刻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在人们的心目中,长城这极为雄伟博大的景观和审美上阳刚,悲壮的文化载体,是囊括两千多年中华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是"数不清的伟大故事形成了一部地球的历史."25日本学者稻叶也说:"长城文化深浚而奥秘,如果能探到这潜蕴的宝藏,或许能揭示中国古老而珍贵的神秘."今天的中国人民正是从长城文化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他们深深地感到,只有伟大的民族,才会建造出伟大的长城.这就昭示人们,继往开来,去发扬光大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艰苦勤奋,坚韧刚毅的民族精神,加速今天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长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长城,以它的巍巍雄姿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成的象征.《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升华为民族精神和意识.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曲被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更加强化了这种精神和意识.昔日,中国人民高唱着这支雄壮嘹亮的歌曲,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今天,长城精神和意识,正在激励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去筑成中国"新的长城",再创中华辉煌.
这就是长城最能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内涵,同时中华民族也不断赋予长城更新的寓意,这就是长城精神,长城魂!
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重点文物.邓小平同志也为长城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不但更加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而且作为名胜古迹,世界奇观,也更具有了旅游观光价值."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间就已意识到了长城的观赏价值.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把长城与壮丽的河山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长城作为风景观光四季皆宜,它有春的温柔,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严峻.作为名胜古迹,长城记载着中华上下两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旅游观光者,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不了解长城,不认识长城是难以想象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已成为中外游人共同的心声.数以亿计的中外人士正是带着这种对长城的仰慕与向往,千里迢迢来游览观光长城,以实现自己日夜之梦想,终身之夙愿.
长城不仅对中国的旅游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今天为长城而高歌,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 。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 , 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 , 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
秦汉之时,累计投入的兵民有近千万之众 。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 , 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 。汉代由于修筑长城的时间较长 , 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 , 这些建议先后被汉政府采纳接受并组织实施 。移民和戍守长城的军人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农耕,不但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开发,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而且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并将华夏文化远播四方 。在文化方面,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 。长城的修建和戍守 , 长城区域的争战 , 反而促使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 。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 。建国以后在内蒙古阴山一带汉代城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汉与匈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 。唐代 , 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 , 任命突厥人为都督 。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 , 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正反映了这一历史的规律 。明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 , 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 。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 , 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
长城所体现出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 。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事前防御 。需要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 。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 , 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 。战国时期 , 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 , 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尔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 。
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汉朝长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 。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之后,遂以长城要塞为根据地,开辟和维护着东起汉朝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到大秦(今地中海东岸一带)全长2万余里的交通干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几千年来,中外友好使团频繁往来于这条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作用 。许多外国人知道中国是从长城开始的 , 长城是世界上其它国家人民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 。万里长城这一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力量的宏伟建筑 , 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宝贵遗产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万里长城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证明长城所具备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已被世界所承认,长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
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的中华文人名士及国际人士,许多中国的文人墨客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美术、音乐等文艺作品,其中唐代的“边塞诗”尤为典型 。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 。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 。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均有不少诗人词人名人,路经或登临长城 , 有感于长城的修筑、作用 , 以及长城两侧的壮美河山等,挥毫写出了名篇佳作 , 迄今仍广为流传,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 。对于中国人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与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升华为民族精神和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
意义:长城在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事前防御 。需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 , 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 , 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
尤其是 , 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 。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 , 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
扩展资料:
长城特色:
1、景区草木茂盛,树木成林,植被覆盖率现今达96% , 这种大面积植被是任何长城段都不可比的;
2、慕田峪关台奇特,慕田峪关与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等都不一样 , 正关台是由三座空心敌楼构成,通连并矗,两侧楼较小,中间楼较大,三座敌楼之上有三座望亭 , 关门不设正中,而是在关台东侧,进出关台也是两侧敌楼设门,这种独特的关台建筑是万里长城所罕见 。
3、敌楼密集 , 从慕字一台(大角楼)至慕字四台(正关台)不到500米,就设敌楼4座;从慕字一台至慕字二十台,长度仅3000米,敌楼、敌台、墙台、铺房就25座 , 这种百米左右就有一座敌楼的长城段也是不多见的 。
4、双面垛口,其他段长城,多为长城外侧一面建垛口墙,而慕田峪段长城却两面都为垛口墙,垛口墙即守城将士对敌作战的掩体 。两面垛口墙,即意味着两侧同敌作战,可见慕田峪段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长城
意义:长城在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事前防御 。需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
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 。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
扩展资料:
长城特色:
1、景区草木茂盛,树木成林,植被覆盖率现今达96%,这种大面积植被是任何长城段都不可比的;
2、慕田峪关台奇特,慕田峪关与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等都不一样,正关台是由三座空心敌楼构成,通连并矗,两侧楼较小 , 中间楼较大,三座敌楼之上有三座望亭,关门不设正中,而是在关台东侧 , 进出关台也是两侧敌楼设门,这种独特的关台建筑是万里长城所罕见 。
3、敌楼密集,从慕字一台(大角楼)至慕字四台(正关台)不到500米,就设敌楼4座;从慕字一台至慕字二十台,长度仅3000米,敌楼、敌台、墙台、铺房就25座 , 这种百米左右就有一座敌楼的长城段也是不多见的 。
4、双面垛口,其他段长城,多为长城外侧一面建垛口墙,而慕田峪段长城却两面都为垛口墙,垛口墙即守城将士对敌作战的掩体 。两面垛口墙,即意味着两侧同敌作战 , 可见慕田峪段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