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史读后感锦集( 二 )


《美国高等教育史》读后感(二):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虽然美国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是其高等教育至今也有将近400年的历史 。美国高等教育正是在这不到400年的时间里,从诞生发展到现在的世界第一 。这本书讲述了美国高等教育从建立第一个学院(哈佛学院)到二战(1940年)之间的历史 。
作者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期、南北战争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学院(或者说大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不同学科(医学、法学等)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归纳,并且对东西部、南北方、不同宗教理念、不同资助来源的学校进行了对比 。在800多页的篇幅中展现这么多内容,涉及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几十所高校,使本书更像是一本简单的百科学术,能感觉作者想说明这件事,但是内容过多造成了读起来很模糊,毕竟其中的每个点拿出来都能做一篇学术论文 。另外,本书的翻译确实不太理想,过多的直译,很多的转折词翻译的并不恰当,学院、大学等名词使用有些模糊,导致本书并不太好读 。以上导致了本书并不适合零基础的读者,更加适合对美国历史,或者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基础的读者 。不过,读完一遍,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能体会到作者想要强调的是美国社会特征(文化、职业、知识)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文化、职业和知识体现了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社会使命…是塑造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独立动力” 。
首先,在文化方面 。美国高等教育因为宗教而创建,到想要摆脱宗教、对科学的看法,到废除奴隶制、对实用技术的追求,到学院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高校在美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中诞生和曲折前行 。有一些很有趣的点,比如在殖民地时期,将牛顿物理学纳入高校课堂,应当遵循以下步骤:“最基本的应当是对牛顿宇宙论的诠释;接下来是需要通过‘哲学工具’论证物理原理;最具挑战性的当数将数学教育延伸到圆锥曲线和三角法,并最终延伸到微积分学 。”从这里就看出,在特定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曲折和挣扎 。
【美国高等教育史读后感锦集】第二,在职业方面 。最初,美国高校是为了培养对清教主义忠贞不渝的牧师,培养为政府工作的人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拥有农学、工程学等知识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高校才逐步(从短期授课到正式的专业)将这些学科纳入,医学、法学的发展也是如此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美国高校在建立之初就想好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
第三,在知识方面 。在授课上,最初的高校的课堂是哲学、古典语言、文学,主要是为了培养牧师和政府人员,并且,这也是所谓的“绅士”应该掌握的知识 。在诞生的80年后,学院才开始接纳新知识,以牛顿学说为代表的新科学,以观察、实验为主的学习方法,逐步走进学院 。随着社会发展对专业人员需求的增加,医学、工程学、农学等实用学科在高校得到了发展 。随着学术革命,大学开始追求知识进步、培养顶尖学者,产生了众多的研究型大学,并最终确立了研究生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