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同天读后感锦集( 三 )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这世界,太多的人追求“有用”了,而忘记了“无用”本身也是一种“有用” 。在“有用”和“无用”之辩中,我们缺少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者的尊重 。
在安意如写的序中有一段话我很赞成,她讲到,这个时代,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者的尊重远不及过往的时代,我们只是习惯了平庸,妄想着少劳多得 。当人不能沉下心来思考,不能追本溯源时,注定难有深厚的底蕴、稳固的信念 。
在侯国印教授的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侯国印教授的这颗不浮躁的本心 。一本好书,值得大家去看 。
《风月同天》读后感(三):风月同天:古人的节假日都是什么样的?
古代人怎么吃火锅?他们穿不穿秋裤?他们的清明七天黄金周在干什么?他们的春节也像我们一样热闹吗......最近看了侯印国教授的《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这本书重点不在朝代更迭,政权翻覆 。作者通过纵向讲述,向读者们详细介绍历史进程中人民生活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审美潮流、传统风俗、神话传说等各个方面,总共22个古人生活小细节 。
侯教授对这些生活细节一一展开叙述,其中有几个对国人来说有重要意义的传统节日,包括清明、七夕、中秋和春节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延续的深刻记忆 。
梨花风起正清明 现在人们提到清明节,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祭祖和青团,但古人的清明节可比现在有趣多了 。由于时间相近,他们的清明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 。唐宋时期,清明节甚至能有七天假期,在这个“祭祖踏青黄金周”,人们除了祭祖踏青以外,他们还要门插柳条、做“子推燕”、年满十五的女孩会行举办及笄礼、野餐、逛集市、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从诸多风俗看来,古时候的清明不太像个让人沉重缅怀的日子,它有轻松的一面,更像是人与自然互动的春日时光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数千年来,人类从未停止仰望头顶的那片星空,在探索它的同时也赋予群星许多传说 。关于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从春秋时期至今,这个故事有许多版本,男主人公的身份也一再变化 。最早的记载是在《诗经》之中,正因为《诗经》,人们才开始赋予两颗星星以爱情 。秦汉时期,银汉迢迢见证两位星神的动人爱情 。到了明清,这个故事逐渐演变成了人神相恋,河西牵牛星被贬化作人间放牛郎 。再后来,叶圣陶先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最后才有了现在课本里的《牛郎织女》 。通过故事的年年流传、代代演变,我们可以略略窥见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文化和他们的美好愿景 。